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3的文章

TEDxThirty#22 - Robin Nagle : 紐約垃圾帶給我的啟示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究竟是誰幫我們把城市垃圾處理掉的呢?他們的工作情況又是如何呢?」講者為了瞭解清潔員工的生活,自己親身擔任開垃圾車的職務數個月,她體認到幾件事:一、垃圾清潔是一件高度危險的工作,因為路上的車子大多只想忽略他、超越他,而這對工人並不好,同時,不明的垃圾汁液很可能造成身體上的傷害;二、其實這份工作最難熬的部分不是垃圾難聞的味道,而是垃圾的重量,即使數年也難以習慣;三、這些清潔人員必須忍受高度的歧視和汙名化,人們總是看不見他們,除非他們站在自己店家附近時,人們才會出來試圖把他們趕走。         垃圾清潔是維續一個城市生活的必要角色,講者希望我們能給予這些清潔人員更多的尊重與尊敬,並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看完這個影片的第一個想法是:這個講者探討事情的方式,好人類學家喔。結果點開作者介紹一看,原來她真的是人類學家。         看到一個人類學家上TED分享,心裡有些開心,我的學科在台灣頗冷門,很多人不太曉得我們在做些甚麼,簡單而言,就是以實際接觸、參與的方式,去認識一群人或一個地方的生活情境,透過這個方式,我們才能對一個議題、一種看法提出新的反思,就像這則TED講者所做的事情一樣。         對我而言,這就是跨越歧視與偏見的起點,試著站到對方的位置去看世界。         這篇講者關注的是清潔員工,她希望能改變人們對這些工作人員的忽視、歧視,而我想接著分享一則我學姊的基隆碼頭工人研究:為什麼基隆佔有全國最高的自殺率?         很多人說因為天氣吧,基隆常常下雨,讓人憂鬱,但我的學姊卻不這麼認為,她關注基隆最核心的產業,碼頭及其工人的生活情況。         基隆碼頭作為國際運輸的節點,這個地方自70年代與全球接連,躍升世界第七大貨櫃港,然而

TEDxThirty#21 - Matthieu Ricard:練習快樂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又是一部討論關於快樂的影片,不禁覺得,我怎麼對於「如何快樂」這件事這麼感興趣。不過,能聽到各種對於快樂的說法,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Matthiew Ricard是如何討論快樂吧! ---         到底什麼是快樂?我們又該如何追求快樂呢?         講者說,我們常常把「快樂」(happiness) 和「享樂」(pleasure) 混為一談。「享樂」因時、物、地變異,它的本質本來就是會變的。就像吃巧克力蛋糕,吃第一塊時覺得很幸福,第二塊覺得還不錯,吃到第三塊就膩了。享樂在經驗的當下就開始自我消耗,它不是由內而外的。         而快樂呢?與其說快樂 (happiness),不如說「幸福」(well-being) 比較具體一些。講者認為「幸福」的最佳定義就是佛家說的:幸福不僅止於享樂的感覺,而是內心深度的平靜與圓滿。那是一種在所有情緒狀態,而且在所有喜悅和痛苦之中都存在的深層狀態。         聽起來好像很深奧,難道悲傷的時候也能體會到幸福嗎?他說這是一個更高的層次。舉拍擊岸邊的海浪為例,在海浪底部的時候,會摔得很重,撞到堅硬的石頭;如果是在浪頭乘著浪,就意氣風發。就這樣我們從得意到失意,沒有深度。但要是我們從極高處來看的話,海洋就如明鏡一般美麗平靜,當然也會有風暴,但因為我們站在極高處,所以海還是那麼深,沒有改變的。這是一種生命狀態,而不是轉瞬即逝的情緒、感覺,甚至不是喜悅這種短暫的幸福。         至於追求快樂呢?我們要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就因為所有我們經歷的事情,都是由「心」來詮釋,如果內心感到快樂,那便是快樂,就能達到快樂的狀態。         那要如何培養快樂的狀態呢?他說,有些心態對幸福有害。從自身經驗出發,怒、恨、妒、妄、痴慾、頑執,在經歷過後並不會留給我們好的心態,所以它們對幸福有害。如果大家內心

TEDxThirty#20 - Michael Norton:「金錢」可以買到「幸福」Money can buy happiness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相信大家都聽過「金錢買不到快樂」這句話,但是今天講者卻跟我們說:金錢可以買到快樂的。到底是怎麼樣一個理論呢?就讓我們看下去。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If you think money can’t buy happiness, you are not spending it right. 「如果你認為金錢買不到快樂,那一定是你花的方式不正確。」而所謂正確的方式又是如何呢?          他們做了一個實驗,給受試者一些錢,分別要他們將這些錢花在自己的身上和花在其他人身上,之後再問他們感覺如何。實驗團隊發現,比起花錢買東西給自已,那些把錢花在別人身上的人能感到更多的快樂。         這種把錢花在別人身上,讓自己感到更多快樂的概念,其實還可以運用在工作上,他們就做了另一個實驗。在兩個行銷團隊裡,分別給團隊裡的人一些錢,其中一個團隊被要求把錢花在團隊中其他人的身上,而另一個團隊則是把錢留這自己用。實驗結果相當驚人,前者的銷售成果,竟然是後者的將近二十倍。         「幫助別人你會感到快樂」這種話人們常常都在講,也是人人都知道。但是真正做到,並且感到快樂的人又有多少呢?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裡,我們總會覺得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完了,怎麼還有時間幫助別人。就像高中讀書的時候,有時候會覺得,我書都讀不完了,怎麼還有時間教你。雖然老師總是跟我們說,幫同學解問題,會比自己唸書理解更多。但還是覺得,我時間不夠啊!我先把我的書念完完再說吧。         但其實,這只會讓自己在讀書時感到越來越孤獨,並且更沒動力而已。分享一個我在土耳其交換時遇到的小故事,讓我體會到幫助別人如何能讓自己獲得快樂。         在這裡修的四門課裡,我和一位非常有緣的德國女生有三門共同課。我們因為上課,幾乎每

TEDxThirty#19 - Sally Kohn: Let’s try emotional correctness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這篇短短TED影片告訴我們,如果想讓更多人把你所相信的價值給「聽進去」,不能只執著於「把話說得很對」,更需要思考「如何用很對的情緒說話」。 ---         講者是一位女同志的論戰頭人,她的工作就是在電台上公開地與反同志的人們進行對話論戰,在這個試圖改變對方想法的辯論中,她發現當她工作做得越好,也就是把對方的論述戰倒得越徹底,就會收到越多辱罵的信。於是在這個過程中,她開始理解,企圖傳遞一種自己認為「正確」價值觀時,不能只著眼於「政治正確」,更應該試試讓「情緒正確」,也就是不只是「把話說得很對」,而是學著「如何用很對的情緒說話」。她說,如果我們想讓別人把我們的話聽進去,首先就是要讓他們願意聽我們的話不是嗎?         短短五分鐘的影片,卻打中我長久以來的思考點:如果我們想改變世界,該如何說服更多人加入我們呢?         走在社會科學路途上的人們,很多時候發言都是為了消除歧視、抗議不平等而辯戰,因為我們相信「如果大家這麼想,世界會更好」(例如改變對同志的歧視),或者是「如果大家一起這麼做,世界才不會變得更糟」(比如說一起反服貿)。因此我們必須以縝密的邏輯建立論述,並進行辯戰,相信這樣就可以讓別人把這套觀點聽進去,而我的科系也因此培養出眾多PTT版上所稱的「戰神」。我一直都相當佩服自己身邊這些論戰高手,面對複雜的社會現像,用縝密的邏輯來理解和分析,才能提出有說服力的論述,但是另一方面,我卻意識到把話說得越理性清楚,的確能夠說服某一些本身就關注此議題的人,卻沒有辦法跨越至對岸,讓站在另一陣線的人聽見、認同這樣的想法。         那麼,還有沒有其它作法呢?         記得大四那一年,我開設了一門探訪尖石泰雅鄉水庫預定淹沒區的服務學習課程,這門課的用意,是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到這個水庫計畫對當地影響,在帶學員實際上山走訪前,

TEDxThirty#18 - Dan Ariely:我們是否主宰自己的決定?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演講,講者舉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來告訴我們是否能主宰自己的決定呢?我想,在看影片之前,可以試想這個問題:你對於做決定的想法是什麼?而我們到底又是怎麼做決定的。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講者原本是一位MIT研究員,因為厭倦了讀論文和寫論文,決定寫一些有趣的東西。一開始他想寫一個關於烹飪的書,寫了幾個章節之後,拿去給出版社,得到的回應卻是:很有趣,但是我們不需要。有人建議他要先寫關於他的研究,之後才比較有機會出這種書。於是,他開始針對他的研究寫書。結果卻發現非常不一樣,他在當中找到了許多樂趣。         我們是否主宰自己的決定?講者從非理性的行為開始講起,他給聽眾看了一張圖,問問在圖中的兩張桌子哪張較長。乍看之下,會以為擺放呈垂直的桌子較長,但實際上兩張桌子的長度相同。為什麼呢?因為視覺的關係,我們產生錯覺。他說,就算我們已經知道兩張桌子一樣長,再看一次圖片,我們還是會認為垂直的桌子較長。         而這告訴我們什麼呢?縱使我們非常擅長視覺,我們依然有這樣可預期、重複的錯誤,那更何況是我們不擅長的東西。例如認知錯覺(cognitive illusions),也可說是決策錯覺 (decision-making illusions)。講者舉了一個例子:在兩份詢問是有興趣器官捐贈的問卷裡,一份寫著「如果你願意參加器官捐贈計畫,請在框框中打勾」而另一份則寫著「如果你不想參加,請在框框打勾」。結果是,受試者都沒有在框框打勾。因次,以前者問卷來做調查的國家,器官捐贈率相當低。相反的,以後者問卷來做調查的國家,有相當高的器官捐贈率。         這代表著什麼意思?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才是那個為自己做決定的人,我們決定自己要幹嘛。然,實際上卻不是如此。很多的決定都不是我們控制

TEDxThirty#17 - Birke Baehr:我們的食物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過去,我的夢想是足球明星;現在,我打算成為一個有機農夫。」一個十一歲的男孩站上TED舞台,條理分明、鏗鏘有力的模樣,不禁讓我想起自己在部落裡面看見的有機農業故事,某種程度上頗顛覆我原本的認知。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十一歲,這大概是TED史上最年輕的講者了吧,但這六分鐘的演講之所以如此說服人,就在於Baehr用他的稚氣告訴我們:如果小孩子也願意為了建康、環境放棄慣習食物,那還有誰做不到呢?他說,食品公司總是用卡通圖案和塑膠玩具來吸引小朋友,讓他們的父母買下來,並且讓他們想像養殖農場裡面的畫面是牛在草地上恣意散步、豬在泥地裡自由打滾,但這卻不是事實。         他發現工業食物系統的可怕,像是基因改造,把魚的基因放入番茄,以及我們每日吃的玉米,這些基改食物都被證實可能引發癌症,以及肝、腎疾病,然而就連我們所吃的牛和豬也都吃基改玉米長大。另一方面,傳統農業使用的農藥,不僅讓蔬果殘留毒素,同時毒素也隨著雨水浸入土壤,汙染了環境。在他走訪了有機農場後,他認識了另一種生產食物的友善作法。         於是他問自己,可以如何改變?首先,他改變了自己的志向,他立志成為一個不使用基改、不用農藥的有機農夫;再者,他把這些觀念告訴身邊的小孩,他甚至成功影響自己的堂弟在喜瑞爾和有機穀片之間選擇了後者;最後,他認為消費者的選擇是有可能帶來改變的,有人說有機食物比較貴,「這是真的嗎?」他回問:「你比較願意付錢給農夫,還是比較願意付錢給醫院呢?」(這真是太機智的回答了!)他說,即使是小孩,真正走一趟農場、農田,並了解了食物的生產方式之後,也會願意選擇更新鮮健康的有機食品,他建議大家支持在地的食物、在地的市集,並認識農夫和他所生產的食物。         相信大家看完這個演講之後,第一個想法一

TEDxThirty#16 - Federico Pistono:投資自己的教育價值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從義大利的一個小鎮、不怎麼富裕的家庭長大。中學時,老師跟母親說他太笨、不聰明,不適合受更高等教育。幸好父母親夠了解他們的孩子,送他到一間義大利南部很棒的大學就讀。而因為那裡,改變了他的一生,成就他現在所有。正在進行一個很棒的專案計劃,想讓全世界每個人,透過網路的影片都能受到教育。而這個教育是不分性別、年齡、地區和語言的。         你可能會想,這當中的關鍵在哪?是相信與支持。因為父母認為他可以,並且全力支持他。學校老師跟他說,他可以變成任何想成為的人,可以完成任何想做的事情,只要相信自己做得到,只要他有計劃,只要他去實踐。         說到教育,講者提出了一個問題:目前的教育體系,能教導孩子如何面對未來嗎?畢竟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後的社會,沒有人知道。不過我們能確定的是:永遠不變的就是改變。         講者提出三個建議,第一個是改變。我們必須接受改變,而不是抗拒它。我們害怕改變,是因為害怕失敗。社會把錯誤污名化,以至於我們認為失敗不能是個選項。我們選擇讀一些安全的科系,好讓自己畢業之後可以順利找到工作,進入大公司,以尋求穩定。但要知道的是,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有時我們以為穩定,但其實不然。若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改變,你終將停滯於原地。第二點是終身學習。我們要打破「成年人就是教導,小孩就是學習」思維。每個人都可以是另一個人的導師,我們也可以從任何人的身上學到東西。第三點則是要培養一個有毅力的文化,而這代表著熱忱、興趣和許多耐心。         最後,講者認為,心靈導師扮演著人生的關鍵。因為父母親的支持、大學老師的支持,現在他可以成為一個成功的人,站在台上跟大家分享他的理念、他的故事。         而想想,我的呢?         我的人生,一路走來還算順遂,至

TEDxThirty#15 - Andrew Solomon:愛,沒有條件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看完這篇演講的隔天,我寄了一封email給爸媽,面對了自己長久以來的心魔。這是一篇分享父母如何出於對孩子的愛,奮力跨越正常與不正常的認知鴻溝,儘管我沒有當過父母,但我正在當孩子,當我看見那些父母願意做出如此大的轉變,只為了走向孩子時,我突然意識到,為什麼我不試著給我的父母一把走向我的梯子? ---         如果你的孩子是同性戀、是聾人、是侏儒、是唐氏症,你會如何當一個父母?身為同性戀的講者花了數年的時間,訪談這些家庭,並且發現他們往往經歷一段從「治療疾病」走向「 建立認同與文化」的接納過程。這裡必須先解釋「疾病」與「認同」的差別,他以自己訪談聾人社群的經驗來說明,一開始他認定聾人不過就是一種疾病,一種旁人也愛莫能助的疾病,但是當他參與他們的活動,去了聾人bar、聾人pub、聾人電影院、聾人選美秀之後,他發現到不該將聾人認知為一種「疾病」,而應該是一種「文化」,一群共享有這種有身分認同的人,所發展出的文化。當我們將從疾病轉為文化來理解時,就不會再把這些人當成「 不正常」,而只是一種再尋常不過的小眾文化社群而已。         他談到這些擁有特殊孩子的父母,往往在最一開始,窮盡所有力氣去治療他們的孩子,企圖把同性戀掰正、找遍任何醫療方法、試圖把他們變成「正常人」,然而,這種把孩子與生俱來的特性當成疾病來治療的觀點,對孩子而言,很可能感受到的只是自己不被真正接受。他提到一個身障者的心聲:「當我父母說『我真希望能將你生得建康完整』時,我所聽的是『我希望能換得一個沒有這種疾病的孩子』。」         幸好,對孩子的愛,終究可能將這些父母帶向另一條路:放下疾病的概念,努力地走向孩子天生所屬的身份與認同。就像演講當中,問這些父母他們願不願意自己有的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他們的回答是「如果可以,我希望我的孩子不用面對這些,人生走得輕鬆一點,但是對我自己,我覺

TEDxThirty#14 - Annie Murphy Paul:小朋友出生前,學會什麼了?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這是一部關於學習的影片。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猜猜看我們從出生到成人,什麼時候開始學習?你可能覺得是會叫爸爸媽媽,或是認識文字才開始。但其實我們都錯了。講者告訴我們,我們最早開始學習,是在媽媽肚子的時候!胎兒在子宮裡,熟悉媽媽的聲音、熟悉媽媽的飲食習慣。媽媽說的語音、說話的方式、音調,嬰兒感受得到。媽媽吃的食物種類,嬰兒也感受得到味道。         他們做了實驗,觀察法國媽媽和德國媽媽生出的嬰兒的哭聲,發現嬰兒哭聲的音調竟然會因為媽媽講的語言而不同;發現每天去歌劇院聽歌劇的懷孕媽媽生出的嬰兒,竟然認得出某主題曲;觀察兩組分別喝胡蘿蔔汁和只喝白開水的懷孕媽媽,喝胡蘿蔔汁的媽媽生下的嬰兒,對於胡蘿蔔汁有喜悅的感覺,而另一組只喝白開水的則會有奇怪的反應。         這告訴我們什麼?在媽媽的肚子裡,其實我們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學習我們的母語了,因為在子宮的九個月裡,我們熟悉語言的音調,以方便在出生之後,更有效地學習語言。我們熟習胡蘿蔔汁的味道,好讓以後可以以它為營養來源。(假設它是環境中食物來源)         但這都是人類發展很自然的現象,我們為了讓自己適應環境,而讓自己具備這樣的特質。就好像身在亞洲的小孩子,為了讓自己成為我們教育體制下的優秀學生,把自己訓練的很會考試、很會算數學一樣。也就是說,因為社會環境,讓我們習慣這樣的教學與學習方式。反觀在歐美國家,就是一個截然不同的狀況了。         記得之前我、英國和新加坡朋友們在討論東方和西方家長觀念的不同。新加坡朋友說:當小孩受教育之後,父母發現對於學術方面表現不是很好時,亞洲父母會覺得是他不夠努力,要再多用功、多花時間讀書趕上其他人。而歐洲父母則會覺得,小孩生下來就是這樣,既然他在學術方面表現不好,那他一定在其他方面有天分。

TEDxThirty#13 - Jack Horner:從雞造出的恐龍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這是一篇科普演講,討論恐龍與鳥在演化上的關連,還有透過改造雞的基因來製造類恐龍的可能性,雖然又酷又有趣,但我還是不敢貿然認同。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講者從侏儸紀公園開始談起,還記得侏儸紀公園裡面,研究者之所以成功製造出恐龍,就是從一個被凝固在琥珀裡面的蚊子當中,萃取出迅猛龍的血液,然後將血液裡的DNA放入蛋中,便能復育出一隻又一隻恐龍。這就是講者一直努力嘗試的方向,但是,這種琥珀蚊子的作法若真的在真實世界施行,只會複製出一隻又一隻蚊子而已,想要恐龍的DNA當然還是要往恐龍身上找。         講者是個挖恐龍高手,他是找到第一個恐龍蛋和恐龍巢的人,也找到了一隻又一隻完整的恐龍,經過萃取便可以得到完整的血紅素,透過這些蛋白質,今日的科學家已經可以得知恐龍的從小到大的變化模樣和牠們的社會生活。而在他們的最新計畫中,他們找到一隻十六歲的霸王龍,並取得牠的骨髓,發現了鈣積聚,這是鳥類懷孕時會儲存於身體當中的物質,因此他們確定了這隻霸王龍是個女孩,同時也確定了恐龍與鳥類的之間的關連性。在這場實驗中,他們盡可能得到了微血管、骨細胞,但還是無法找到DNA來製造恐龍。         儘管不能從恐龍的DNA來製造恐龍,但是,現在他們得知了鳥類就是活著的恐龍,或許可以試著生物改造工具來調整雞基因的演化,並製造恐龍。所謂的生物改造工具包括不同種的交配(如不同狗狗的配種)、轉基因(如螢光魚的製造是把水母的發光基因放入斑馬魚)、還有隔代遺傳,也就是本次實驗假設的重心。         講者提到曾經有小孩出生時具有尾巴、蛇出生時有腳,這些古老的演化特徵意外重現,就是隔代遺傳的現像。於是,研究人員想辦法刺激古老的基因特徵,成功地得到了一隻有牙齒的雞。除了牙齒之外,他們發現胚胎中的雞,還保有恐龍手的構造特徵,如果有一種基因會

TEDxThirty#12 - Rory Sutherland:關注細節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影片。         很多大問題看似需要大的解決方式,講者告訴我們其實不然。很多我們以為要花很多錢才能解決或達到目標的事情,都可以透過簡單的想法、小小的變化來達到相同的目標。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這個影片我聽了四次,不是因為內容太難,完全是講者講的英文太快,一開始兩分鐘就lost了。不過這正是個很不錯的練習,雖然難了點,但誠心建議有耐心的把它看完。內容不僅有趣,還很好笑。講者舉了很多很實際、又很有趣的例子,讓我聽完不禁深深地佩服。         為什麼英國要花60億英鎊來提升歐洲之星的速度?他們大可以花十分之一的錢請來名模來服務乘客,乘客們還會要求減低列車速度;比起重罰超速的車輛,在公路上放奇特的標示,在你路過的時候閃爍著笑臉或哭臉來告訴你是否超速,更能有效減少超速的車輛。         這聽起來似乎有點無裡頭,但講者要告訴我們的是,在我們解決的許多問題裡,其實涉及到人類的心理。就像很多政府機關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施加許多壓力來解決問題,但成效卻跟人們傾向受到的影響成反向關係。我們如果能仔細觀察,稍微做些改變,就可以帶來極大的效益。         怎麼說呢?講者舉了幾個例子。在維珍航空(Virgin Atlantic)的頭等艙裡,桌上放著一組長得非常可愛、飛機模型,用來放胡椒和鹽的容器。看起來像是可以拿走當作紀念,而每個人也都會有一個念頭:我想我可以把它帶走。但是,如果再仔細看看容器的下方,會發現它竟然刻著:竊取自維珍航空頭等艙。         多年以後,回想你坐過一次次頭等艙的經驗裡,絕對不會忘記那次在維珍航空裡看到的胡椒和鹽的容器組。這告訴我們什麼?一般航空公司可能會想,要花大筆錢改造硬體設備,設法在眾多的航空公司裡頭,脫穎而出,被消費者記得。但

TEDxThirty#11 - Janette Sadik-Khan:煥然一新的紐約街道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這是一篇充滿驚喜的演講。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作為一個台灣人,在我的認知裡,”都市更新”完全就是一個劫貧濟富、掃蕩公義的代名詞,但是在這一篇演講當中所提出的市道更新案例,實在太啟發人了!一舉把”xx更新”的邪惡概念給掰正,我一邊看一邊吶喊:這才是一個城市更新真正需要的啊!         講者Janette是紐約市交通委員會的成員,她分享到底要如何讓像紐約這個大城市的混亂交通更加順暢、安全呢?他們所提出的企劃案並不是無止盡地擴大車道,相反地,他們發現了一個作法,不僅可以增加讓行人、自行車安全來往的空間,還不會搶佔到車道,更厲害的是成本超低、施工超快!         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就靠油漆和摺疊椅!他們用這些低成本的方法來對車道進行測試,將原本的車道以油漆顏色區分出自行車道、公車道,並且在畸零空地上放上摺疊椅,提供為行人休憩的公共空間。她提到一個重要的關鍵:這些作法不僅成本低、施工時間短,又是不用擔心修改或撤銷,試了好用就保留,不合適立即撤換也無害,這是這個計畫案可以大膽嘗試的要素。         從原本的車道再劃出自行車、公車和行人休憩區?難道不會搶了車道的空間嗎?結果證明,這樣明確地區分讓自行車和行人都安全,而且車道明確反而讓車子的路線順暢。         用文字很難描述,很建議大家看演講裡面的圖片,改變前和改變後的差異一目了然、振奮人心。不僅市容整齊了,也讓公共自行車(如台北市的U-bike)的計劃得以搭配落實,講者說,以前只有極限運動家才騎自行車,現在任何一個市民都願意在紐約市騎自行車了。另一方面,增加行人休憩的公共空間,則讓週邊的小商店生意大增,”走路才會帶來商機”這句話說得實在很對。         個人覺得,這個計劃案之所以能夠成功創造多贏(車、自行車、公車、行人、街上商家

TEDXThirty#10 - Asher Yaron:為什麼你不懂咖啡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一位對咖啡有著高度熱忱的咖啡專家,從咖啡的由來介紹到咖啡的製做過程,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不懂咖啡。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相信很多人的生活離不開咖啡,每天早上都要來一杯,有些人甚至一天要喝上四五杯。我們除了知道可以提神之外,幾乎一無所知。今天才看到報導說咖啡可以延長壽命,隔天就看到咖啡對身體有害的消息。咖啡對我們來說究竟是扮演著什麼角色呢?         講者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為了泡出全世界最美味的咖啡。他花了大部份的時間在選擇咖啡豆、改善製作咖啡的機器,卻發現所有泡出來的咖啡喝起來幾乎都一樣。直到一天,才發現問題出在咖啡豆。那些他在市面上得到的咖啡豆,其實都已經是老化且腐壞的。         為什麼呢?這就要從咖啡豆的烘培過程開始說起了。我們平常所說的咖啡豆其實不是豆子,而是咖啡果實裡面的種子。種子和果肉分離後會被曬乾,只要曬得夠乾,咖啡豆能保存數月,甚至數年之久。但如果咖啡豆經過烘焙,它的食用期限就會大幅縮短。一週內必須食用完畢,否則鮮度與香氣便會流失。         所以,那些跟咖啡相關的研究其實都有待商榷,因為他們所喝的咖啡是從老化且腐壞的咖啡豆而來。理所當然的,他們不能為咖啡的功效下定論。也就是說,他們一開始就是錯的,因此,之後再做的東西,其實都沒什麼意義了。         這裡,我們終於知道為什麼我們不懂咖啡了?因為一開始就用錯咖啡。這讓我想起以前看過的報導,告訴我們要完成一件事情時,應該花大部份的心力在思考和規劃,再花小部分的時間執行。意思就是,完成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一開始就定出明確的目標,朝著對的方向前進。         就像一個團隊一樣,一開始就要先確認大家的理念是一致的,如此,才可以團結一起、朝同一個方向努力。如果一開始沒有把想法和宗旨說清楚,在執行

TEDxThirty#9 - Kelly McGonigal: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今天的TED影片非常有趣,講者透過心理學和生物學的角度,說明為什麼我們應該和壓力做朋友。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在一個八年的研究當中,他們追蹤美國三萬名成年人,問他們兩個問題,分別是「過去一年裡你承受了多少的壓力?」以及「你是否相信壓力對你的健康是有害的?」研究團隊發現,那些認為壓力對健康有害的人,有更高的死亡率。而那些有相當大壓力卻認為壓力對健康無害的人,並沒有較高的死亡率。也就是說,你對壓力的想法,影響了你的健康。         他們發現,如果我們把遇到壓力時的生理反應,看成是身體開始活絡,並且預備好讓我們面對這個挑戰的徵兆,那我們不再感到那麼懼怕、會更有自信。而且,這樣的壓力對我們的身體是有益處的。再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有一種稱為催產素(oxytocin)的激素會在抗壓反應時產生,而這種激素會讓我們想與人們有更多身體接觸、更有憐憫心、更願意去幫助和支持別人。         這個激素有著純天然的消炎作用,它讓我們的血管在有壓力的狀態下依然保持放鬆。不僅如此,它對於我們的心臟細胞的再生和修復受損的細胞。所以,當我們試著去幫助別人,或是在壓力下尋求外人協助時,身體產生的催產素是有助於身體健康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和壓力做朋友時,它也會跟我們做朋友的意思。         這個激素聽起來很熟悉,原來女人在生小孩時也會產生這種激素。那不就是多生小孩對身體有幫助囉?難怪女人比男人長壽。(這樣聽起來好像也蠻有道理的。)         聽完演講,雖然覺得講者說的概念很有趣,但單看人們如何看待壓力去斷定它和死亡率的關係,似乎不那麼謹慎,畢竟牽涉到死亡的因素太多了。或許剛好是那些覺得壓力對身體有害的人,因為壓力大,所以以抽煙喝酒為舒壓的方式,而導致較高的死亡率也說不定。         記得以前梅竹比賽之前

TEDxThirty#8 - Dan Ariely:是什麼讓我們喜歡自己的工作?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這篇演講談在在甚麼樣的情境下,會讓人從自己的工作中感到快樂,我原本以為這又是一篇叫人正向思考的演講,卻相當驚喜地發現,原來他的觀念主要傳播的對象不是員工,而是對著那些老闆講的,他在告訴那些老闆只要小小的動作,就能讓為你工作的人感受到成就感,更樂意投入在這份工作。         講者從幾個小實驗開始談起,首先他讓付一點薪資讓實驗對象蓋樂高,每蓋一次薪資就會減少,然後看在兩種情境下,實驗對象像願意重覆蓋幾個樂高,第一種情境是當面拆解剛蓋好的樂高,另一種是樂高還是會被拆解,但是是先放到箱子裡,然後在拆解,他發現後者比前者願意投入很多。這個實驗是比喻工業性的工作,比如說工程師,如果他們的生產不會當面被取消,那人們就會更投入工作。         第二個時間是文書處理,他讓實驗對象檢查拼音,他發現如果你在對方完成後,看一眼,發出嗯哼的聲音,會比看都不看,或是直接丟進碎紙機來的好很多,表示這類的工作需要至少得到一些簡單的回應。         最後他談到如果一個物件是由比一個人負責製作一個部份來完成,其成就感會比一個人自己完成一個物件來的低相當多。前者是亞當斯密追求效率的概念,後者是馬克思反異化的概念,他談到如果要創造一個讓人享受工作的情境,應該聽聽馬克思怎麼說。         都是簡單的概念,但是帶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些實驗點出了許多工作人的挫折感來源,比如說你用心為會議製作了簡報,但會議卻無預警取消,用心投入的project,也可能輕易被取消,或者重覆著得不到回應的文書工作。         聽完之後我還是有點悲觀的想,不知道有多少老闆願意接受這樣的概念?畢竟他們在乎應該是生產量和效率吧,員工的成就感與否,他們大概也不放在心上…..。 by Maya

TEDxThirty#7 - Jason Pontin:科技真能解決大問題?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今天的TED是關於科技與人類問題。我非常同意講者的論述,他在演講中點出了許多問題、現況,雖然在最後沒有提出什麼解決方案(把問題丟給上帝),但卻能引發我們一些思考。         講者從1969年的阿波羅計劃開始講起,那是科技解決人類大問題的代表。對於人類來說,利用科技來解決問題,似乎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情。打從20世紀的前半,我們製造出了組裝線、飛機、盤尼西林及結核病疫苗。在20世紀中期更是根絕小兒麻痹及天花。         這樣看來,科技似乎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事實上,許多大問題卻依然存在著,例如地球資源、饑荒等。為什麼呢?不是我們發展科技的能力不足,而是因為想解決大問題,不是光靠科技就有辦法解決。講者提到,還有四個要素必須符合:政治領袖和群眾都必須關心來解決問題;必須有機構支持這個解決方案;它必須是個科技的問題,而我們要了解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雖然可以利用科技改變作物產量,但饑荒卻依舊存在著。因為沒有一個好的政府,沒有妥當的糧食分配機制。         我們常常說,只要你夠努力、夠有決心,你就可以達成夢想。但有時候我們必須知道,事情不會那麼簡單。有些事情不是光靠自己單一的努力就可以達成的,許多其他外在因素常常參與其中。就像科技解決大問題一樣,最近看到一篇關於工作面試的文章( 人生路超多 別再看那些讓人焦慮的生涯「教戰守則」了 )。文章裡提到了三個面試的情況,雖然三位受面試者資歷都很棒,表現也很不錯,但最後卻都沒有錄取。問題不是因為這些人不夠好,而是因為有時候公司跟本不需要人,或是他們早已有內定的人了。縱使現實如此,我想,我們永遠不應該放棄。         再回歸到影片的問題,科技真能解決大問題嗎?我覺得是可以的,只是時間的快慢問題罷了。或許我樂觀了一些,但我相信人類都是愛好

TEDxThirty#6 - Meg Jay:二十歲的人生不能等到三十才開始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我二十五歲,剛完成碩士學位,準備進入職場,而我交往六年半、打算走一輩子的男友,在台積電待了兩年,做得上手,薪資不賴,卻總少了一點成就感,有一件事情我們討論了很久:他到底該不該辭職、甚麼時候辭職。儘管這場演講是老生常談的主題,卻讓我在這個晚上想通了這整件事。         講者是一個諮商師,她談到2X歲這十年是迷網剛好又正有本錢揮霍的年紀,沒有婚姻、不用養家庭,因此年輕人們常常把虛擲光陰當成探索,對感情輕浮、對工作隨意,以為到了三十歲之後,人生就會自動上軌道,但事實上,三十歲之後你將再也沒有能力調整自己的定位,而任何一個發生在20、25或29歲的啟發,卻可以改變一生的格局。         基本上,還是講給草莓族聽的老話:二十歲就像買一張機票,你讓自己在拉斯維加斯還是斐濟下車,將決定截然不同的人生。         不知道是不是歐美和亞洲的差異,我對2X歲的理解和這位講者對2X歲的理解,根本有著天攘之別,從我身邊的朋友看起來,揮霍虛度的人是少數,有太多人卻是焦慮地趕在2X歲鋪好自己一輩子的道路,看是考公職還是進個穩定的大公司。         為什麼她說的2X歲是把手上的牌隨易搭換,而我身邊的2X卻是抓著手上的雙對,不敢拼葫蘆?我想這是因為台灣是一個高度恐嚇年青人的環境,時時告誡我們趕緊為自己卡一個能讓自己存活下來的位置,而我就讀的清華大學,是一個標準培育科技產業知識份子的場所,大部份的人都可以迅速卡入特定的產業位置,於是坐上一張中產階層的椅子之後,明明心裡還有想去走走看看的地方,卻在椅子上不敢輕舉妄動。         儘管情況如此不同,她的演講卻在不同的脈絡下給了我極大的啟發:我們以為時間和年歲將會帶給我們更多選擇的能力,但事實上,有些事情不在期限內去做選擇,你就再也沒有選

TEDxThirty#5 - Hetain Patel:我是誰?再想想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這是一部關於自我認同的影片。雖然只有短短不到十分鐘的影片,標題看似簡單、演講看似輕鬆有趣,但卻隱含著很深層的意義、很多值得深度思考的問題。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影片一開始是一個有著印度臉孔的男生和一個亞洲臉孔的女生,男生不斷地說著同一句中文,女生則是幫他翻譯成英文。不過聽得懂中文的我,一開始就發現不對勁,怎麼女生翻譯跟男生說的中文完全不一樣。起初,我以為是她太緊張,所以照著自己知道的事情翻譯。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是他們的梗。他們透過不斷的重複「我們可以透過學習不同的語言,來認識不同的文化嗎?」、「除了要學習口音和腔調以外,還有手勢。」讓我們思考除了表面之外,更深一層的事情。         講者Hetain Patel是一個藝術家,而他的藝術作品是關於身份和語言。(聽起來非常很抽象)依據我們的外表、故鄉、性別、種族、階級,挑戰常見的假設。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成為我們呢?(What makes us who we are?) 這個問題似乎沒有唯一解答。         「我是誰?」這個問題在最近第二次被問到。第一次是前幾個禮拜,因為來土耳其一段時間,開始適應了這裡的生活,生活步調不再那樣緊張。在一個機緣巧合下被問到要做什麼工作之後,又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到底為何?英國朋友跟我分享一段TED的影片,講的是「如何在五分鐘之內找到人生的目的」講者問了我們五個問題,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我是誰?」         那時我想了很久,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沒想到講者直接幫我回答了,他說,你的名字就是你,它就代表著你。當下覺得豁然開朗,但仔細思考一陣子之後,覺得好像是講者在唬爛我們。不過,再經過更多思考之後,這個答案似乎蠻合理的。你的名字就是你,它代表著你的所有,包括外表、個性、國籍、家庭等

TEDxThirty#4 - Margaret Heffernan:“刻意無視”的危險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這是一場值得被每個人聽見的演講。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Libby鎮,位於美國蒙拿大洲,一個與世隔絕的一個鄉村小鎮,居民大多以挖礦為業。鎮上有一個名叫Gayla Benfield的女人,從小便在這兒長大,她的工作是負責到各個家戶裡面查視天然氣、電器等家用讀錶。當她到各個家戶拜訪時,發現自己的鎮上有一個相當奇怪的現象:相當高比例的中年、老年男人,都插著氧氣管待在家裡。         不久後,Gayla Benfield的爸爸去世了,卒年僅僅59歲。幾年後,她的媽媽接著去世,Gayla開始覺得奇怪,她媽媽的家族基因向來長壽,不該如此年輕便離開。這個小鎮到底出了甚麼問題呢?Gayla開始思考自己所身處的環境,一個座落著蛭石(vermiculite)礦坑的小鎮,蛭石普遍用於鎮上的日常生活,如改善作物土壤、冬天鋪在道路上保持溫暖、在操場也在球場上。當Gayla真正開始鑽研這個問題後,她終於意識到蛭石事實上是石棉的一種有毒形態。         於是Gayla開始告訴身邊的每一個人,她以為大家會試圖做些什麼,然而事實是:沒有人願意聽見真相,並拒絕將她的發現當成真相。鎮上的居民們覺得Gayla很煩,如果這裡真的充斥毒物,那醫生早就跟他們說了,那些病患與死亡只不過是一些意外罷了,再說哪個行業不存在意外呢?甚至有一群人在自己的車上塗著:我們來自Libby鎮,我們沒有石棉滯弛症(asbestosis)。         直到Gayla努力不懈請到了聯邦機構來到鎮上,為一萬五千名居民做檢測,結果證明:這個地方的死亡率,是一般美國居民的八十倍。意思是當孩子們在操場上奔跑玩耍的同時,他們也正加速走向死亡。         講者Margaret Heffernan指出,鎮上居民這種刻意對自己切身所處的危險選擇盲目地無視,即是”

TEDxThirty#3 - Pearl Arredondo:我的故事,從幫派之女到明星教師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今天TEDxThirty的影片討論到的是關於教育。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一位爸爸是黑色會老大的女生,在教育資源不怎麼完善、不怎麼單純的環境下長大。長大後回顧小時候的成長歷程,覺得當時候如果有一間完善的學校、一個老師不斷地在背後鼓勵她,那她就可以不用面臨那種時時刻刻都要威脅的生活,安心的受教育,並成長、茁壯。         於是,畢業後她決定回去她受教育的那間學校服務(當然,這個地區的小孩很多都有像她一樣的背景),後來成立了一間學校。這間學校的老師是一年一聘,各個都對教學很有熱忱,總是為了做得更好而超時工作也不在乎。他們讓學校裡的孩子覺得學校是一個值得每天去的地方,而且他們是受重視的。孩子們受教育的方式不同於一般總是照著課本的教學,他們做了許多實作,例如公益募款等。         這間學校目前非常成功,學生的成績也都不亞於其他社區。她說:「我們要讓學生和社區為這間學校感到驕傲,需要老師們為他們奮鬥,讓他們能夠越發強大並走出現在的處境。因為現在是時候讓像我一樣的孩子們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態。」         這就好像童話故事一樣:有一個人小時候怎樣怎樣,長大後變成了如何如何。         其實很佩服這位講者,可以在如此劣勢的環境下長大,進入一間不錯的大學,畢業後願意回到當初受教育的地方,立志讓這裡的教育變得更好。我想,她一定是意志非常堅定,才有今天的成就。畢竟,這一路上,必定遇到無數多困難,而在困境時,能夠面對並解決它,才是實現夢想的關鍵。         有時候夢想雖然很美好,但是現實總是讓人卻步。記得小時候的志願是電腦工程師,因為我總是看不慣很多事情明明電腦就可以解決,卻要人們一直做重複性的動作。夢想著自己可以發明什麼東西,然後解決人們的麻煩。(或許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這個夢想吧)只是到了高

TEDxThirty#2 - Tim Harford:試驗、錯誤以及上帝情結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今天的TEDxThirty由學姊來分享,題目是:試驗、錯誤以及上帝情結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Archie Cochrane,一位波蘭籍的醫生,在德國的集中營擔任軍醫,而一個嚴重的醫療問題深深困擾著他:集中營裡,他所照料的戰俘都得了一個奇怪的疾病,徵狀是皮下腫脹、疼痛不堪。         在那個惡劣的環境裡,士兵常常恣意開槍掃射戰俘尋樂,然而即使是如此絕望的處境,Archie Cochrane仍然設法解決眼前的醫療問題,他將維他命C走私入軍營,並在黑市蒐購一種叫做marmite的麵包,這種麵包富含維他命B-12。他將戰俘們分成兩組,一組持續服用維他命C,一組持續吃marmite,並將身體變化紀錄在筆記本上,幾天後,便得出了一個清楚的結果:顯然marmite就是解藥。         發現這個結果後,這位自己也飽受此疾病所苦的波蘭籍軍醫,忍不住衝進軍官室裡對著軍官們咆哮,憤怒譴責為何高貴的德國文化竟然能容許如此野蠻的行徑,讓戰俘們承受這些苦難,接著沮喪地回到房間大哭了起來,將筆記本扔在地上。此時,一位年輕的德國軍醫撿起了他的筆記本,對著同事說:”這個筆記本說明了一切,如果我們再不為這些戰俘提供維他命B12,那就是一種罪惡。”隔天,軍營裡開始供應維他命B12,戰俘們的身體情況也好了起來。         我今天聽的TED演講,”試驗、錯誤,及上帝情結(trial, error and God complex)”,就是由這樣一個故事開場。         講者Tim Harford是一位經濟學者,他提到Archie Cochrane意識到這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是來自於某一種病徵,而Archie Cochrane將之稱為”上帝情結(God complex)”,該病症狀為:明明身處在

TEDxThirty#1 - Paul Bloom:快樂的起源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TEDxThirty #1 就由我先開始,今天的影片是「快樂的起源」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快樂的起源,快樂來自哪裡?我好奇著別人會怎麼講快樂,於是點開了影片。 講者從許多心理學的角度去討論快樂的來源。先從藝術品的價值談起,如果這個藝術品是原創,那價值一定很高,也會有很多人想要擁有。但當這個藝術品是贗品時,就不會有人想要擁有它了。而這個告訴我們什麼?物品的本質很重要。我們在購買一件商品之前,商品的本身固然重要,但是它背後的意涵更是重要。就好像很多人都有一條他們從小蓋到大的毛毯,而他們總是百般珍惜它。 但這跟快樂有什麼關係呢?它其實是想跟我們說,你對於這個東西的期待是什麼,就會決定你的感受。當你決定買一個商品時,如果你認為它有著很高的價值,而花了相對的錢買它,變會覺得很開心。同樣的,如果你知道自己正在喝一杯高級的紅酒,你變會覺得它是很高級的紅酒,並且喝的很開心。(縱使它可能不是一瓶高級的紅酒) 套用演講最後,講者分享的一句話:The mind is its own place, and in itself can make a heaven of hell, a hell of heaven. 「心有它自己的地方,而它本身可以把地獄看作天堂,或天堂看作地獄。」其實快樂很簡單,就看你自己怎麼想而已。如同人家所說:期待越高,失望越高。如果你認為這件事情將會很棒,但實際上不是這樣,那你會很失望。但如果事情就如同你想的那樣,那你會很開心。所以,我們怎麼看事情,對於事情的感受是如何,就決定了我們會不會感到快樂。 記得四年前在印度的一個小學校當志工,每到午餐時間,小朋友會拿出爸媽為他們準備的午餐盒。他們總會很興奮的跟我分享他們的薄餅,就算裡面可能只有一片,他們可能會吃不夠,卻還是很樂意分享。從他們的眼裡,看到的是一種很簡單的快樂。

超級業務員張秀滿老師演講-「恐怖ㄋㄟ!這樣就能開發客戶」(下)

        前一篇 跟大家分享了秀滿老師的人生故事之後,這篇要分享的是老師從護士轉行後,是如何改變,成為一位超級業務員的。 「勤練基本功,才會超越巔峰」        一開始當業務時,她嘗試過許多沒有效的方法。她說,她什麼事都做過了。從發海報、路上發名片,一直到發問卷調查,她都嘗試過。她就說到,因為怕被狗追,早上四點半就起來發海報,但不幸的最後還是被狗追了。她也曾經跟著辦公大樓的上班族一起搭電梯,別人按20樓,她按18樓,等到18樓一到,她雙手壓住電梯門,兇狠的跟還在電梯內的五個人說:你們都給我站住,這是我的名片,你們拿去。她還在百貨公司前做過問卷,但都沒有做好後續的follow up,也就沒什麼太大的效果。 決定改變,如何改變?-「開發四神湯:笑容、讚美、熱忱、形象」 一、笑容        以前從來不笑的秀滿老師,開始對陌生人微笑。她主動跟別人打招呼,她開始向鄰居打招呼,向樓下早餐店的大家打招呼。 每天早上七點鐘一到,就到樓下美又美早餐店跟大家打招呼,站在門口大聲喊:大家好,我是住在三樓的張秀美,大家早安。久而久之,大家覺得好奇,就都七點下來買早餐。於是,早餐店的生意越來越好,來吃早餐的人開始好奇她是做什麼的,怎麼這麼特別。他們主動問秀滿老師是做什麼行業的。老師也因此得到了把產品推銷給顧客的機會了。她說,要讓陌生人主動來問你做什麼行業,這時候你的機會就變多了。這就是所謂的把陌生人當顧客,把過客當顧客。 二、讚美        練習寫下50-100句讚美的話,只要看到人就說句讚美的話。人都喜歡聽好話,當你在要做生意之前,先跟別人說贊美的話,那個人心情變好,自然生意就比較容易談成。 三、熱忱        試著提高聲音的音調和音量,讓你的話聽起來有溫度。別人覺得有共鳴,聽起來心情也會好很多。 四、形象        給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她說平時穿衣和外表要注重,要給人舒服、還有被尊重的感覺。她說,她連倒垃圾都要穿全白的衣服。去倒垃圾時,就有人說,不知道秀滿老師到底是做什麼的,為什麼每次都穿這麼漂亮。自然,有人來問,她就有顧客了。 「佈局」從點、到線、再到面        老師跟我們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你的兩種人,不是貴人就是顧客。 不論你到哪裡,都可以在每家店結好

超級業務員張秀滿老師演講-「恐怖ㄋㄟ!這樣就能開發客戶」(上)

Jun.30, 2013 @  赫綵設計學院 張秀滿老師演講「恐怖ㄋㄟ!這樣就能開發客戶」        剛聽完秀滿老師的介紹,決定馬上記錄下今天的講座和感想。        現在心裡頭滿是幸福,覺得心裡好暖好滿足。萬萬沒想到一位大師級的超級業務員就這樣站在自己的面前,告訴我們她的人生經歷以及跑業務的技巧。主要在中國、東南亞國家當講師的秀滿老師,其實根本不會來我們這種小班教室的講座的。除了國外大場面的演講之外,她就只去各大企業當業務講師。        曾經上過無數多的媒體,甚至接見過總統,為總統上課的她,站在我們的面前,一點也感受不到大人物的距離感,相反的,卻是非常親切的關懷與鼓勵。在今天,短短兩個小時裡,她和我們分享了她如何從護士轉行變成業務員的經過。從一開始當業務,前半年只賺一萬五千,直到連續九年奪冠軍。她的團隊甚至幫公司賺進三分之二的營收,她也自此成為月入百萬,年薪千萬的超級業務員。        業務員的一生中要有兩個技能,分別開發和銷售。開發,就是開發客戶。那客戶怎麼來?她分享了一個年輕人和師傅的故事。有一天,年輕人跑到山上去找師傅學技藝,頭一個禮拜,師傅要他打掃、做雜事,年輕人心裡想,我來是要跟師傅學功夫的,不是要來做這些有的沒的,這樣根本學不到東西啊。於是,一個禮拜過後,年輕人就想走了。但這時,師傅拿了一顆路上撿到的石子,要他去菜市場上估價,估完價後在回來,並且交代他不可以把這個石子賣掉。        年輕人上了市場,有人開了20元的價格要向他買那顆石子。他很開心的跑回去跟師傅說:師傅師傅!有人開20元跟我買,我可以把它賣掉嗎?師傅告訴他說:不能賣不能賣,你現在再拿去玉市估價看看。年輕人拿著這顆路邊撿到的石子到玉市,發現有人願意付50元向他買。他又很開心地跑回去找師傅,師傅卻不准他把石子賣出去。他跟年輕人說,你現在拿去賣鑽石的市場估價。於是,年輕人上了鑽石市場。到了市場後,竟然有人願意出50萬的價格跟他買。        聽完了這個故事,秀滿老師問我們:所以你希望你是哪種身價呢?如果你把自己當成是菜市場的價格,那你只有20元。但你如果把自己當成鑽石市場的價格,那你值五十萬元。所以,千萬不可以看低自己。因為,你用什麼眼光看待自己,別人就用什麼眼光看待你。        因為相信「業務一桶金

Open Course Ware (OCW )免費的課程學習網站整理

      之前當英文助教的時候,要幫老師整理一些英文學習資源。剛好那時候也正在修一門「電腦網路、學習與生活」的通識課,老師介紹了許多Open Course Ware,也就是放在網路上的學習課程,全部免費的。只是這些網站大部份都是從美國發起的,所以幾乎都是以英文授課。不過這也不一定不好,剛好可以透過這個機會,練習英文,學習新知。       於是,我就想說也可以把這些免費學習資源整理起來,分享給大家。 以下就列舉一些 網路上免費課程學習網站 (Open Course Ware)        網路上有相當多的免費學習課程,我們只要透過電腦,不需要選課、到教室、找老師等,就可以直接上網學習,而且這些課程都是免費的。在TEDxTaipei裡就有一篇關於自主學習的文章,很值得參考。( http://tedxtaipei.com/2012/09/education/ )

壹佰。[Photoshop筆記] 水彩效果風格特效

最近很瘋photoshop,很喜歡那種用photoshop把照片搖身一變,變成很有質感或是很有趣的照片。於是在google上面搜尋了「photoshop 風格」,發現了一些不錯的教學,我就也來照著做做。 以下就是這次練習的記錄囉!這次的來源是從「 阿樵伍肆參 」那兒出來的。 先來看看成品:(這次用球隊另一個學妹來當練習對象,希望她不介意)

玖拾玖。[Photoshop筆記] 冷色調復古風格

在新聞媒體企劃課上,看到其中一組做的校園穿搭風格介紹,我好喜歡。他們的部落格 SNAPP 校園穿搭指南 ,裡面的照片拍得很有感覺,照片後置和設計都很棒。讓我也想學學這種風格的照片要怎麼做。所以去google了一下,復古風格photoshop。找到了一個很不錯的部落格 mavis.cc ,裡面有許多photoshop的教學,我也就來試著做做。 下面就是這次的記錄囉! 成品長這樣:

玖拾捌。[Photoshop筆記] 控制色階制作普普藝術風影像

這次要記錄的是普普藝術風影像製作,這是我在另一本photoshop學習書裡看到的。我就已球隊的學姊當作示範(希望她不要打我) 成品長這樣:

玖拾柒。[Photoshop筆記] 商業特效——3D電視牆與即時更新之倒影

以下是最近在看一本《 No.1暢銷作者作受歡迎的特效解密 Photoshop CS4 》增進photoshop技巧,所做的筆記。這次紀錄的是商業特效章節裡的「3D電視牆與即時更新之倒影」。 這其實是模仿apple在推出appleTV的時候用的超炫3D環場電視牆特效,現在就來看看怎麼做,以下是這次練習的紀錄: 成品是這樣的

玖拾陸。[Photoshop筆記] 商業特效——放射線背景特效

以下是最近在看一本《 No.1暢銷作者作受歡迎的特效解密 Photoshop CS4 》增進photoshop技巧,所做的筆記。這次紀錄的是商業特效章節裡的「放射線背景特效」。 成品:

玖拾伍。我在羽球隊學到的十件事情

      老實說,上大學以前壓根子沒想到自己會加入羽球隊,而且一練就是四年。雖然認真說起來,我真正在球隊的日子,應該是從大二下接了隊長才開始的,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兩年多,卻也經歷了許多事情,球技變好了些,心智也成熟了一些,更重要的也最重要的是,我學到了許多原本以為不可能學到的東西。       剛上大學的我,一直認為:脫離了高中,我要開始探索、學習那些我高中以前學不到的東西。要加入那種很酷的社團啊,這樣才可以去見見世面,拓展自己的視野,學習人際互動,學習溝通,學著接觸陌生人,盡可能的在步入職場前備戰好自己,讓自己變成一個很有競爭力的人。       但在新生盃的比賽當中,不小心被教練看到,那時候好像正值女隊換血的期間,很多很強的學姊都畢業了,所以教練看我有打球的底子,在我比完賽過來跟我說,希望我可以加入球隊,為球隊增添一點新力。那時候教練剛進球隊,很希望可以在一進來就可以有好的開始。一開始我是沒有想要加入的,我想好好跑社團,打系排就好,但教練告訴我好多在球隊可以如何如何,還可以打梅竹賽,那是一個很大的場面,或許一生只有這麼一次之類吸引人的地方。我剛好是個不太會拒絕,決定事情有些優柔寡斷,又有些貪心的人,他告訴我可以讓我同時兼顧社團和球隊,所以我就答應了。

玖拾肆。[閱讀筆記] BLOG WordPress 架站王—適合給沒程式背景,但想自已架網站的人的第一本書

第一次認真地翻完了一本電腦相關的書,書名是《 BLOG WordPress 架站王 》,介紹要如何利用WordPress架網站的基礎入門書。 圖片來源 這本書蠻適合想自己架設網站、想初步了解WordPress、想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用WordPress的人閱讀。書本從一開始的架網站最基本的申請網域開始,到中間部分介紹如何申請WordPress、如何編輯,後半部則是介紹WordPress所謂強大的功能—一些應用的外掛程式。

玖拾參。一點一滴從生活中發掘熱情和興趣

今天在facebook上,看了朋友分享的一篇文章報導,標題叫 《會唸書小孩的難題》 。是親子天下網站寫關於「會讀書的小孩」,就是那種從小到大蠻會考試,走著社會上所謂正當的道路,卻缺乏思考自己的人生,不知道自己到底希歡什麼、想幹麻,只知道自己好像除了唸書,其他都沒什麼興趣的人。看看,這就是升大學以前的我啊,我說那個我是書呆子。所以看了非常有同感,分享在自己的facebook上,也得到了許多認同。 到了大四下,開始更認真思考未來的方向。經過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大學三年半多的探索,想想,網路、行銷、社群、媒體、設計,這幾個看似相關又有點不相關的領域,大概是自己現階段,比較感興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