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這篇短短TED影片告訴我們,如果想讓更多人把你所相信的價值給「聽進去」,不能只執著於「把話說得很對」,更需要思考「如何用很對的情緒說話」。
---
講者是一位女同志的論戰頭人,她的工作就是在電台上公開地與反同志的人們進行對話論戰,在這個試圖改變對方想法的辯論中,她發現當她工作做得越好,也就是把對方的論述戰倒得越徹底,就會收到越多辱罵的信。於是在這個過程中,她開始理解,企圖傳遞一種自己認為「正確」價值觀時,不能只著眼於「政治正確」,更應該試試讓「情緒正確」,也就是不只是「把話說得很對」,而是學著「如何用很對的情緒說話」。她說,如果我們想讓別人把我們的話聽進去,首先就是要讓他們願意聽我們的話不是嗎?
短短五分鐘的影片,卻打中我長久以來的思考點:如果我們想改變世界,該如何說服更多人加入我們呢?
走在社會科學路途上的人們,很多時候發言都是為了消除歧視、抗議不平等而辯戰,因為我們相信「如果大家這麼想,世界會更好」(例如改變對同志的歧視),或者是「如果大家一起這麼做,世界才不會變得更糟」(比如說一起反服貿)。因此我們必須以縝密的邏輯建立論述,並進行辯戰,相信這樣就可以讓別人把這套觀點聽進去,而我的科系也因此培養出眾多PTT版上所稱的「戰神」。我一直都相當佩服自己身邊這些論戰高手,面對複雜的社會現像,用縝密的邏輯來理解和分析,才能提出有說服力的論述,但是另一方面,我卻意識到把話說得越理性清楚,的確能夠說服某一些本身就關注此議題的人,卻沒有辦法跨越至對岸,讓站在另一陣線的人聽見、認同這樣的想法。
那麼,還有沒有其它作法呢?
記得大四那一年,我開設了一門探訪尖石泰雅鄉水庫預定淹沒區的服務學習課程,這門課的用意,是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到這個水庫計畫對當地影響,在帶學員實際上山走訪前,我讓這些大一的學弟妹自由討論對水庫的看法,許多人皆表示「經濟很重要,蓋水庫雖然會有所犧牲,但也無可奈何」,當下我並不參與討論,只提醒他們不管支持哪一種意見,都應該要對這個議題有更充足的認識,才能做選擇,接著,我帶他們上山走一趟預定淹沒區,和部落裡面的人接觸,聽部落人的感受。經過這一趟走訪後,原本一心相信經濟至上的學員告訴我,他們不願意這個地方就這麼被淹沒了。
我想這就是講者所說的「情緒正確」吧,讓站在那一頭的人,願意走向這一頭。
並不是我們只要情緒正確,就不需要理性的辯論,就像在帶學員上山後,我帶他們爬梳水資源、生態工程的資料,持續思考水庫工程的好壞,但是最重大的改變是他們不在把某一些人的犧牲視為理所當然,而會更細緻的把部落人們的感受放在心上,來衡量利弊得失,好像一邊原本封住的耳朵給打開了。
回頭想想,今天自己所堅信的那些價值觀,也從來不是被哪一個學者的哪一句話所說服,而是如果真的交一個同志朋友、真的聽過一個變性人談他的人生掙扎、走進原住民部落裡面,就是我走上這條路的起點吧。
by Maya
(關於TEDxThirty: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這篇短短TED影片告訴我們,如果想讓更多人把你所相信的價值給「聽進去」,不能只執著於「把話說得很對」,更需要思考「如何用很對的情緒說話」。
講者是一位女同志的論戰頭人,她的工作就是在電台上公開地與反同志的人們進行對話論戰,在這個試圖改變對方想法的辯論中,她發現當她工作做得越好,也就是把對方的論述戰倒得越徹底,就會收到越多辱罵的信。於是在這個過程中,她開始理解,企圖傳遞一種自己認為「正確」價值觀時,不能只著眼於「政治正確」,更應該試試讓「情緒正確」,也就是不只是「把話說得很對」,而是學著「如何用很對的情緒說話」。她說,如果我們想讓別人把我們的話聽進去,首先就是要讓他們願意聽我們的話不是嗎?
短短五分鐘的影片,卻打中我長久以來的思考點:如果我們想改變世界,該如何說服更多人加入我們呢?
走在社會科學路途上的人們,很多時候發言都是為了消除歧視、抗議不平等而辯戰,因為我們相信「如果大家這麼想,世界會更好」(例如改變對同志的歧視),或者是「如果大家一起這麼做,世界才不會變得更糟」(比如說一起反服貿)。因此我們必須以縝密的邏輯建立論述,並進行辯戰,相信這樣就可以讓別人把這套觀點聽進去,而我的科系也因此培養出眾多PTT版上所稱的「戰神」。我一直都相當佩服自己身邊這些論戰高手,面對複雜的社會現像,用縝密的邏輯來理解和分析,才能提出有說服力的論述,但是另一方面,我卻意識到把話說得越理性清楚,的確能夠說服某一些本身就關注此議題的人,卻沒有辦法跨越至對岸,讓站在另一陣線的人聽見、認同這樣的想法。
那麼,還有沒有其它作法呢?
記得大四那一年,我開設了一門探訪尖石泰雅鄉水庫預定淹沒區的服務學習課程,這門課的用意,是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到這個水庫計畫對當地影響,在帶學員實際上山走訪前,我讓這些大一的學弟妹自由討論對水庫的看法,許多人皆表示「經濟很重要,蓋水庫雖然會有所犧牲,但也無可奈何」,當下我並不參與討論,只提醒他們不管支持哪一種意見,都應該要對這個議題有更充足的認識,才能做選擇,接著,我帶他們上山走一趟預定淹沒區,和部落裡面的人接觸,聽部落人的感受。經過這一趟走訪後,原本一心相信經濟至上的學員告訴我,他們不願意這個地方就這麼被淹沒了。
我想這就是講者所說的「情緒正確」吧,讓站在那一頭的人,願意走向這一頭。
並不是我們只要情緒正確,就不需要理性的辯論,就像在帶學員上山後,我帶他們爬梳水資源、生態工程的資料,持續思考水庫工程的好壞,但是最重大的改變是他們不在把某一些人的犧牲視為理所當然,而會更細緻的把部落人們的感受放在心上,來衡量利弊得失,好像一邊原本封住的耳朵給打開了。
回頭想想,今天自己所堅信的那些價值觀,也從來不是被哪一個學者的哪一句話所說服,而是如果真的交一個同志朋友、真的聽過一個變性人談他的人生掙扎、走進原住民部落裡面,就是我走上這條路的起點吧。
by Maya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