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又是一部討論關於快樂的影片,不禁覺得,我怎麼對於「如何快樂」這件事這麼感興趣。不過,能聽到各種對於快樂的說法,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Matthiew Ricard是如何討論快樂吧!
---
到底什麼是快樂?我們又該如何追求快樂呢?
講者說,我們常常把「快樂」(happiness) 和「享樂」(pleasure) 混為一談。「享樂」因時、物、地變異,它的本質本來就是會變的。就像吃巧克力蛋糕,吃第一塊時覺得很幸福,第二塊覺得還不錯,吃到第三塊就膩了。享樂在經驗的當下就開始自我消耗,它不是由內而外的。
而快樂呢?與其說快樂 (happiness),不如說「幸福」(well-being) 比較具體一些。講者認為「幸福」的最佳定義就是佛家說的:幸福不僅止於享樂的感覺,而是內心深度的平靜與圓滿。那是一種在所有情緒狀態,而且在所有喜悅和痛苦之中都存在的深層狀態。
聽起來好像很深奧,難道悲傷的時候也能體會到幸福嗎?他說這是一個更高的層次。舉拍擊岸邊的海浪為例,在海浪底部的時候,會摔得很重,撞到堅硬的石頭;如果是在浪頭乘著浪,就意氣風發。就這樣我們從得意到失意,沒有深度。但要是我們從極高處來看的話,海洋就如明鏡一般美麗平靜,當然也會有風暴,但因為我們站在極高處,所以海還是那麼深,沒有改變的。這是一種生命狀態,而不是轉瞬即逝的情緒、感覺,甚至不是喜悅這種短暫的幸福。
至於追求快樂呢?我們要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就因為所有我們經歷的事情,都是由「心」來詮釋,如果內心感到快樂,那便是快樂,就能達到快樂的狀態。
那要如何培養快樂的狀態呢?他說,有些心態對幸福有害。從自身經驗出發,怒、恨、妒、妄、痴慾、頑執,在經歷過後並不會留給我們好的心態,所以它們對幸福有害。如果大家內心深處都了解無私的慷慨付出,即使來自遙遠的地方、就算沒人知道,只要可以就一個孩子的命、讓某人快樂,無需讚揚、不用感謝,在去做的當下,便能讓我們的性靈如此滿足。
要達到這種境界,他認為冥想可以讓我們達到這個境界,當然,也提出許多科學證據來說明這件事情。詳細的內容可以就直接觀看影片比較清楚了。
聽到這個,心裡馬上想到在土耳其交換生活的party生活。在交換學生期間,認識了許多歐洲朋友,免不了跟著他們一起體驗所謂的clubbing文化。而他們所稱的party,就是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喝酒、跳舞然後狂歡。行程大概是這樣子的,大家會先到小酒吧或是某個人的家裡喝酒,等到喝得差不多有點小醉之後,再到club裡,聽著裡頭DJ放的音樂,大力地扭動身軀(其實就是跳舞啦),享受那個有點茫卻又有點意識的當下。而我所說的扭動身軀,就是所謂的跳舞啦。在club裡面,可以看到歐洲人幾乎個個都會跳舞,扭起身體不會像我們亞洲人一樣那麼僵硬或奇怪。不難看出這就是他們平常常做的事情,而且他們也很能放得開。不過,也不要以為每個歐洲人都是很會跳舞的,有些人也是進到club裡從頭到尾,站得直挺挺像竹竿一樣都不動的。
跟英國朋友聊了關於夜店文化,我說,「我在台灣是好學生,所以從來不去夜店。」她卻完全不能同意,她說在英國,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會去夜店,只有少數的人才不會去。去夜店對他們來說,幾乎是一件很平常、每個人都會做的事情。就像我們平常和朋友一起出去逛街吃飯一樣。
噢,好像有點離題了。
其實我想說的是,像他們很多人都會以為,要喝酒和抽煙,才能讓自己達到某種快樂的境界,才足以在夜店裡大力地跳舞、狂歡。這種「放假就是要和朋友一起去夜店找樂子」的想法,是他們很多人都深信不疑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歐洲,喝酒是一件這麼稀鬆平常的事情吧。
不過,這樣真的能找到真正的快樂嗎?跟著他們去過幾次夜店的經驗下來,雖然也很享受當下,那種好像不在現實世界當中的感覺,但每每party結束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一陣陣的空虛感。
就像講者說的:「尋找快樂要向內求,別向外求。」、「將外在狀況詮釋成快樂或苦難的不正是「心」嗎?心,是不是更強大?」、「許多人即使景況非常艱難,還是可以保有平靜、內在力量、心靈的自由以及信心。 」
這種靠喝酒讓自己達到快樂的方式,就是講者所謂的外在因素。他覺得,我們應該要更深入自己的內心,靠著冥想,思考是什麼事情可以讓我們得到快樂。然,對我而言,並不完全同意這種方式。有時候覺得,這樣如此平靜的心靈狀態,似乎有些無趣。有些時候,也是需要大大的低潮、難過、生氣和開心到讓人手舞足蹈的喜悅。
如果心情總是平穩、沒有什麼起落的,好像無聊了一點。如果沒有下降到達低潮,怎麼會有從低潮上昇到高潮的快樂呢?
by Chiaen
(關於TEDxThirty: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又是一部討論關於快樂的影片,不禁覺得,我怎麼對於「如何快樂」這件事這麼感興趣。不過,能聽到各種對於快樂的說法,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Matthiew Ricard是如何討論快樂吧!
---
到底什麼是快樂?我們又該如何追求快樂呢?
講者說,我們常常把「快樂」(happiness) 和「享樂」(pleasure) 混為一談。「享樂」因時、物、地變異,它的本質本來就是會變的。就像吃巧克力蛋糕,吃第一塊時覺得很幸福,第二塊覺得還不錯,吃到第三塊就膩了。享樂在經驗的當下就開始自我消耗,它不是由內而外的。
而快樂呢?與其說快樂 (happiness),不如說「幸福」(well-being) 比較具體一些。講者認為「幸福」的最佳定義就是佛家說的:幸福不僅止於享樂的感覺,而是內心深度的平靜與圓滿。那是一種在所有情緒狀態,而且在所有喜悅和痛苦之中都存在的深層狀態。
聽起來好像很深奧,難道悲傷的時候也能體會到幸福嗎?他說這是一個更高的層次。舉拍擊岸邊的海浪為例,在海浪底部的時候,會摔得很重,撞到堅硬的石頭;如果是在浪頭乘著浪,就意氣風發。就這樣我們從得意到失意,沒有深度。但要是我們從極高處來看的話,海洋就如明鏡一般美麗平靜,當然也會有風暴,但因為我們站在極高處,所以海還是那麼深,沒有改變的。這是一種生命狀態,而不是轉瞬即逝的情緒、感覺,甚至不是喜悅這種短暫的幸福。
至於追求快樂呢?我們要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就因為所有我們經歷的事情,都是由「心」來詮釋,如果內心感到快樂,那便是快樂,就能達到快樂的狀態。
那要如何培養快樂的狀態呢?他說,有些心態對幸福有害。從自身經驗出發,怒、恨、妒、妄、痴慾、頑執,在經歷過後並不會留給我們好的心態,所以它們對幸福有害。如果大家內心深處都了解無私的慷慨付出,即使來自遙遠的地方、就算沒人知道,只要可以就一個孩子的命、讓某人快樂,無需讚揚、不用感謝,在去做的當下,便能讓我們的性靈如此滿足。
要達到這種境界,他認為冥想可以讓我們達到這個境界,當然,也提出許多科學證據來說明這件事情。詳細的內容可以就直接觀看影片比較清楚了。
聽到這個,心裡馬上想到在土耳其交換生活的party生活。在交換學生期間,認識了許多歐洲朋友,免不了跟著他們一起體驗所謂的clubbing文化。而他們所稱的party,就是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喝酒、跳舞然後狂歡。行程大概是這樣子的,大家會先到小酒吧或是某個人的家裡喝酒,等到喝得差不多有點小醉之後,再到club裡,聽著裡頭DJ放的音樂,大力地扭動身軀(其實就是跳舞啦),享受那個有點茫卻又有點意識的當下。而我所說的扭動身軀,就是所謂的跳舞啦。在club裡面,可以看到歐洲人幾乎個個都會跳舞,扭起身體不會像我們亞洲人一樣那麼僵硬或奇怪。不難看出這就是他們平常常做的事情,而且他們也很能放得開。不過,也不要以為每個歐洲人都是很會跳舞的,有些人也是進到club裡從頭到尾,站得直挺挺像竹竿一樣都不動的。
跟英國朋友聊了關於夜店文化,我說,「我在台灣是好學生,所以從來不去夜店。」她卻完全不能同意,她說在英國,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會去夜店,只有少數的人才不會去。去夜店對他們來說,幾乎是一件很平常、每個人都會做的事情。就像我們平常和朋友一起出去逛街吃飯一樣。
噢,好像有點離題了。
其實我想說的是,像他們很多人都會以為,要喝酒和抽煙,才能讓自己達到某種快樂的境界,才足以在夜店裡大力地跳舞、狂歡。這種「放假就是要和朋友一起去夜店找樂子」的想法,是他們很多人都深信不疑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歐洲,喝酒是一件這麼稀鬆平常的事情吧。
不過,這樣真的能找到真正的快樂嗎?跟著他們去過幾次夜店的經驗下來,雖然也很享受當下,那種好像不在現實世界當中的感覺,但每每party結束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一陣陣的空虛感。
就像講者說的:「尋找快樂要向內求,別向外求。」、「將外在狀況詮釋成快樂或苦難的不正是「心」嗎?心,是不是更強大?」、「許多人即使景況非常艱難,還是可以保有平靜、內在力量、心靈的自由以及信心。 」
這種靠喝酒讓自己達到快樂的方式,就是講者所謂的外在因素。他覺得,我們應該要更深入自己的內心,靠著冥想,思考是什麼事情可以讓我們得到快樂。然,對我而言,並不完全同意這種方式。有時候覺得,這樣如此平靜的心靈狀態,似乎有些無趣。有些時候,也是需要大大的低潮、難過、生氣和開心到讓人手舞足蹈的喜悅。
如果心情總是平穩、沒有什麼起落的,好像無聊了一點。如果沒有下降到達低潮,怎麼會有從低潮上昇到高潮的快樂呢?
by Chiaen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