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3的文章

TEDxThirty#9 - Kelly McGonigal: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今天的TED影片非常有趣,講者透過心理學和生物學的角度,說明為什麼我們應該和壓力做朋友。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在一個八年的研究當中,他們追蹤美國三萬名成年人,問他們兩個問題,分別是「過去一年裡你承受了多少的壓力?」以及「你是否相信壓力對你的健康是有害的?」研究團隊發現,那些認為壓力對健康有害的人,有更高的死亡率。而那些有相當大壓力卻認為壓力對健康無害的人,並沒有較高的死亡率。也就是說,你對壓力的想法,影響了你的健康。         他們發現,如果我們把遇到壓力時的生理反應,看成是身體開始活絡,並且預備好讓我們面對這個挑戰的徵兆,那我們不再感到那麼懼怕、會更有自信。而且,這樣的壓力對我們的身體是有益處的。再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有一種稱為催產素(oxytocin)的激素會在抗壓反應時產生,而這種激素會讓我們想與人們有更多身體接觸、更有憐憫心、更願意去幫助和支持別人。         這個激素有著純天然的消炎作用,它讓我們的血管在有壓力的狀態下依然保持放鬆。不僅如此,它對於我們的心臟細胞的再生和修復受損的細胞。所以,當我們試著去幫助別人,或是在壓力下尋求外人協助時,身體產生的催產素是有助於身體健康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和壓力做朋友時,它也會跟我們做朋友的意思。         這個激素聽起來很熟悉,原來女人在生小孩時也會產生這種激素。那不就是多生小孩對身體有幫助囉?難怪女人比男人長壽。(這樣聽起來好像也蠻有道理的。)         聽完演講,雖然覺得講者說的概念很有趣,但單看人們如何看待壓力去斷定它和死亡率的關係,似乎不那麼謹慎,畢竟牽涉到死亡的因素太多了。或許剛好是那些覺得壓力對身體有害的人,因為壓力大,所以以抽煙喝酒為舒壓的方式,而導致較高的死亡率也說不定。         記得以前梅竹比賽之前

TEDxThirty#8 - Dan Ariely:是什麼讓我們喜歡自己的工作?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這篇演講談在在甚麼樣的情境下,會讓人從自己的工作中感到快樂,我原本以為這又是一篇叫人正向思考的演講,卻相當驚喜地發現,原來他的觀念主要傳播的對象不是員工,而是對著那些老闆講的,他在告訴那些老闆只要小小的動作,就能讓為你工作的人感受到成就感,更樂意投入在這份工作。         講者從幾個小實驗開始談起,首先他讓付一點薪資讓實驗對象蓋樂高,每蓋一次薪資就會減少,然後看在兩種情境下,實驗對象像願意重覆蓋幾個樂高,第一種情境是當面拆解剛蓋好的樂高,另一種是樂高還是會被拆解,但是是先放到箱子裡,然後在拆解,他發現後者比前者願意投入很多。這個實驗是比喻工業性的工作,比如說工程師,如果他們的生產不會當面被取消,那人們就會更投入工作。         第二個時間是文書處理,他讓實驗對象檢查拼音,他發現如果你在對方完成後,看一眼,發出嗯哼的聲音,會比看都不看,或是直接丟進碎紙機來的好很多,表示這類的工作需要至少得到一些簡單的回應。         最後他談到如果一個物件是由比一個人負責製作一個部份來完成,其成就感會比一個人自己完成一個物件來的低相當多。前者是亞當斯密追求效率的概念,後者是馬克思反異化的概念,他談到如果要創造一個讓人享受工作的情境,應該聽聽馬克思怎麼說。         都是簡單的概念,但是帶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些實驗點出了許多工作人的挫折感來源,比如說你用心為會議製作了簡報,但會議卻無預警取消,用心投入的project,也可能輕易被取消,或者重覆著得不到回應的文書工作。         聽完之後我還是有點悲觀的想,不知道有多少老闆願意接受這樣的概念?畢竟他們在乎應該是生產量和效率吧,員工的成就感與否,他們大概也不放在心上…..。 by Maya

TEDxThirty#7 - Jason Pontin:科技真能解決大問題?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今天的TED是關於科技與人類問題。我非常同意講者的論述,他在演講中點出了許多問題、現況,雖然在最後沒有提出什麼解決方案(把問題丟給上帝),但卻能引發我們一些思考。         講者從1969年的阿波羅計劃開始講起,那是科技解決人類大問題的代表。對於人類來說,利用科技來解決問題,似乎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情。打從20世紀的前半,我們製造出了組裝線、飛機、盤尼西林及結核病疫苗。在20世紀中期更是根絕小兒麻痹及天花。         這樣看來,科技似乎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事實上,許多大問題卻依然存在著,例如地球資源、饑荒等。為什麼呢?不是我們發展科技的能力不足,而是因為想解決大問題,不是光靠科技就有辦法解決。講者提到,還有四個要素必須符合:政治領袖和群眾都必須關心來解決問題;必須有機構支持這個解決方案;它必須是個科技的問題,而我們要了解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雖然可以利用科技改變作物產量,但饑荒卻依舊存在著。因為沒有一個好的政府,沒有妥當的糧食分配機制。         我們常常說,只要你夠努力、夠有決心,你就可以達成夢想。但有時候我們必須知道,事情不會那麼簡單。有些事情不是光靠自己單一的努力就可以達成的,許多其他外在因素常常參與其中。就像科技解決大問題一樣,最近看到一篇關於工作面試的文章( 人生路超多 別再看那些讓人焦慮的生涯「教戰守則」了 )。文章裡提到了三個面試的情況,雖然三位受面試者資歷都很棒,表現也很不錯,但最後卻都沒有錄取。問題不是因為這些人不夠好,而是因為有時候公司跟本不需要人,或是他們早已有內定的人了。縱使現實如此,我想,我們永遠不應該放棄。         再回歸到影片的問題,科技真能解決大問題嗎?我覺得是可以的,只是時間的快慢問題罷了。或許我樂觀了一些,但我相信人類都是愛好

TEDxThirty#6 - Meg Jay:二十歲的人生不能等到三十才開始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我二十五歲,剛完成碩士學位,準備進入職場,而我交往六年半、打算走一輩子的男友,在台積電待了兩年,做得上手,薪資不賴,卻總少了一點成就感,有一件事情我們討論了很久:他到底該不該辭職、甚麼時候辭職。儘管這場演講是老生常談的主題,卻讓我在這個晚上想通了這整件事。         講者是一個諮商師,她談到2X歲這十年是迷網剛好又正有本錢揮霍的年紀,沒有婚姻、不用養家庭,因此年輕人們常常把虛擲光陰當成探索,對感情輕浮、對工作隨意,以為到了三十歲之後,人生就會自動上軌道,但事實上,三十歲之後你將再也沒有能力調整自己的定位,而任何一個發生在20、25或29歲的啟發,卻可以改變一生的格局。         基本上,還是講給草莓族聽的老話:二十歲就像買一張機票,你讓自己在拉斯維加斯還是斐濟下車,將決定截然不同的人生。         不知道是不是歐美和亞洲的差異,我對2X歲的理解和這位講者對2X歲的理解,根本有著天攘之別,從我身邊的朋友看起來,揮霍虛度的人是少數,有太多人卻是焦慮地趕在2X歲鋪好自己一輩子的道路,看是考公職還是進個穩定的大公司。         為什麼她說的2X歲是把手上的牌隨易搭換,而我身邊的2X卻是抓著手上的雙對,不敢拼葫蘆?我想這是因為台灣是一個高度恐嚇年青人的環境,時時告誡我們趕緊為自己卡一個能讓自己存活下來的位置,而我就讀的清華大學,是一個標準培育科技產業知識份子的場所,大部份的人都可以迅速卡入特定的產業位置,於是坐上一張中產階層的椅子之後,明明心裡還有想去走走看看的地方,卻在椅子上不敢輕舉妄動。         儘管情況如此不同,她的演講卻在不同的脈絡下給了我極大的啟發:我們以為時間和年歲將會帶給我們更多選擇的能力,但事實上,有些事情不在期限內去做選擇,你就再也沒有選

TEDxThirty#5 - Hetain Patel:我是誰?再想想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這是一部關於自我認同的影片。雖然只有短短不到十分鐘的影片,標題看似簡單、演講看似輕鬆有趣,但卻隱含著很深層的意義、很多值得深度思考的問題。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影片一開始是一個有著印度臉孔的男生和一個亞洲臉孔的女生,男生不斷地說著同一句中文,女生則是幫他翻譯成英文。不過聽得懂中文的我,一開始就發現不對勁,怎麼女生翻譯跟男生說的中文完全不一樣。起初,我以為是她太緊張,所以照著自己知道的事情翻譯。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是他們的梗。他們透過不斷的重複「我們可以透過學習不同的語言,來認識不同的文化嗎?」、「除了要學習口音和腔調以外,還有手勢。」讓我們思考除了表面之外,更深一層的事情。         講者Hetain Patel是一個藝術家,而他的藝術作品是關於身份和語言。(聽起來非常很抽象)依據我們的外表、故鄉、性別、種族、階級,挑戰常見的假設。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成為我們呢?(What makes us who we are?) 這個問題似乎沒有唯一解答。         「我是誰?」這個問題在最近第二次被問到。第一次是前幾個禮拜,因為來土耳其一段時間,開始適應了這裡的生活,生活步調不再那樣緊張。在一個機緣巧合下被問到要做什麼工作之後,又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到底為何?英國朋友跟我分享一段TED的影片,講的是「如何在五分鐘之內找到人生的目的」講者問了我們五個問題,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我是誰?」         那時我想了很久,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沒想到講者直接幫我回答了,他說,你的名字就是你,它就代表著你。當下覺得豁然開朗,但仔細思考一陣子之後,覺得好像是講者在唬爛我們。不過,再經過更多思考之後,這個答案似乎蠻合理的。你的名字就是你,它代表著你的所有,包括外表、個性、國籍、家庭等

TEDxThirty#4 - Margaret Heffernan:“刻意無視”的危險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這是一場值得被每個人聽見的演講。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Libby鎮,位於美國蒙拿大洲,一個與世隔絕的一個鄉村小鎮,居民大多以挖礦為業。鎮上有一個名叫Gayla Benfield的女人,從小便在這兒長大,她的工作是負責到各個家戶裡面查視天然氣、電器等家用讀錶。當她到各個家戶拜訪時,發現自己的鎮上有一個相當奇怪的現象:相當高比例的中年、老年男人,都插著氧氣管待在家裡。         不久後,Gayla Benfield的爸爸去世了,卒年僅僅59歲。幾年後,她的媽媽接著去世,Gayla開始覺得奇怪,她媽媽的家族基因向來長壽,不該如此年輕便離開。這個小鎮到底出了甚麼問題呢?Gayla開始思考自己所身處的環境,一個座落著蛭石(vermiculite)礦坑的小鎮,蛭石普遍用於鎮上的日常生活,如改善作物土壤、冬天鋪在道路上保持溫暖、在操場也在球場上。當Gayla真正開始鑽研這個問題後,她終於意識到蛭石事實上是石棉的一種有毒形態。         於是Gayla開始告訴身邊的每一個人,她以為大家會試圖做些什麼,然而事實是:沒有人願意聽見真相,並拒絕將她的發現當成真相。鎮上的居民們覺得Gayla很煩,如果這裡真的充斥毒物,那醫生早就跟他們說了,那些病患與死亡只不過是一些意外罷了,再說哪個行業不存在意外呢?甚至有一群人在自己的車上塗著:我們來自Libby鎮,我們沒有石棉滯弛症(asbestosis)。         直到Gayla努力不懈請到了聯邦機構來到鎮上,為一萬五千名居民做檢測,結果證明:這個地方的死亡率,是一般美國居民的八十倍。意思是當孩子們在操場上奔跑玩耍的同時,他們也正加速走向死亡。         講者Margaret Heffernan指出,鎮上居民這種刻意對自己切身所處的危險選擇盲目地無視,即是”

TEDxThirty#3 - Pearl Arredondo:我的故事,從幫派之女到明星教師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今天TEDxThirty的影片討論到的是關於教育。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一位爸爸是黑色會老大的女生,在教育資源不怎麼完善、不怎麼單純的環境下長大。長大後回顧小時候的成長歷程,覺得當時候如果有一間完善的學校、一個老師不斷地在背後鼓勵她,那她就可以不用面臨那種時時刻刻都要威脅的生活,安心的受教育,並成長、茁壯。         於是,畢業後她決定回去她受教育的那間學校服務(當然,這個地區的小孩很多都有像她一樣的背景),後來成立了一間學校。這間學校的老師是一年一聘,各個都對教學很有熱忱,總是為了做得更好而超時工作也不在乎。他們讓學校裡的孩子覺得學校是一個值得每天去的地方,而且他們是受重視的。孩子們受教育的方式不同於一般總是照著課本的教學,他們做了許多實作,例如公益募款等。         這間學校目前非常成功,學生的成績也都不亞於其他社區。她說:「我們要讓學生和社區為這間學校感到驕傲,需要老師們為他們奮鬥,讓他們能夠越發強大並走出現在的處境。因為現在是時候讓像我一樣的孩子們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態。」         這就好像童話故事一樣:有一個人小時候怎樣怎樣,長大後變成了如何如何。         其實很佩服這位講者,可以在如此劣勢的環境下長大,進入一間不錯的大學,畢業後願意回到當初受教育的地方,立志讓這裡的教育變得更好。我想,她一定是意志非常堅定,才有今天的成就。畢竟,這一路上,必定遇到無數多困難,而在困境時,能夠面對並解決它,才是實現夢想的關鍵。         有時候夢想雖然很美好,但是現實總是讓人卻步。記得小時候的志願是電腦工程師,因為我總是看不慣很多事情明明電腦就可以解決,卻要人們一直做重複性的動作。夢想著自己可以發明什麼東西,然後解決人們的麻煩。(或許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這個夢想吧)只是到了高

TEDxThirty#2 - Tim Harford:試驗、錯誤以及上帝情結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今天的TEDxThirty由學姊來分享,題目是:試驗、錯誤以及上帝情結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Archie Cochrane,一位波蘭籍的醫生,在德國的集中營擔任軍醫,而一個嚴重的醫療問題深深困擾著他:集中營裡,他所照料的戰俘都得了一個奇怪的疾病,徵狀是皮下腫脹、疼痛不堪。         在那個惡劣的環境裡,士兵常常恣意開槍掃射戰俘尋樂,然而即使是如此絕望的處境,Archie Cochrane仍然設法解決眼前的醫療問題,他將維他命C走私入軍營,並在黑市蒐購一種叫做marmite的麵包,這種麵包富含維他命B-12。他將戰俘們分成兩組,一組持續服用維他命C,一組持續吃marmite,並將身體變化紀錄在筆記本上,幾天後,便得出了一個清楚的結果:顯然marmite就是解藥。         發現這個結果後,這位自己也飽受此疾病所苦的波蘭籍軍醫,忍不住衝進軍官室裡對著軍官們咆哮,憤怒譴責為何高貴的德國文化竟然能容許如此野蠻的行徑,讓戰俘們承受這些苦難,接著沮喪地回到房間大哭了起來,將筆記本扔在地上。此時,一位年輕的德國軍醫撿起了他的筆記本,對著同事說:”這個筆記本說明了一切,如果我們再不為這些戰俘提供維他命B12,那就是一種罪惡。”隔天,軍營裡開始供應維他命B12,戰俘們的身體情況也好了起來。         我今天聽的TED演講,”試驗、錯誤,及上帝情結(trial, error and God complex)”,就是由這樣一個故事開場。         講者Tim Harford是一位經濟學者,他提到Archie Cochrane意識到這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是來自於某一種病徵,而Archie Cochrane將之稱為”上帝情結(God complex)”,該病症狀為:明明身處在

TEDxThirty#1 - Paul Bloom:快樂的起源

TEDxThirty 是一個我和學姊一起合作的一個為期三十天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每天一部TED的影片,持續一個月。我們想透過影片中講者分享,反思自己的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生活,或是思考其中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TEDxThirty: http://chiaen916.blogspot.com/p/blog-page_19.html ) --- TEDxThirty #1 就由我先開始,今天的影片是「快樂的起源」 影片來源: http://voicetube.tw/ --- 快樂的起源,快樂來自哪裡?我好奇著別人會怎麼講快樂,於是點開了影片。 講者從許多心理學的角度去討論快樂的來源。先從藝術品的價值談起,如果這個藝術品是原創,那價值一定很高,也會有很多人想要擁有。但當這個藝術品是贗品時,就不會有人想要擁有它了。而這個告訴我們什麼?物品的本質很重要。我們在購買一件商品之前,商品的本身固然重要,但是它背後的意涵更是重要。就好像很多人都有一條他們從小蓋到大的毛毯,而他們總是百般珍惜它。 但這跟快樂有什麼關係呢?它其實是想跟我們說,你對於這個東西的期待是什麼,就會決定你的感受。當你決定買一個商品時,如果你認為它有著很高的價值,而花了相對的錢買它,變會覺得很開心。同樣的,如果你知道自己正在喝一杯高級的紅酒,你變會覺得它是很高級的紅酒,並且喝的很開心。(縱使它可能不是一瓶高級的紅酒) 套用演講最後,講者分享的一句話:The mind is its own place, and in itself can make a heaven of hell, a hell of heaven. 「心有它自己的地方,而它本身可以把地獄看作天堂,或天堂看作地獄。」其實快樂很簡單,就看你自己怎麼想而已。如同人家所說:期待越高,失望越高。如果你認為這件事情將會很棒,但實際上不是這樣,那你會很失望。但如果事情就如同你想的那樣,那你會很開心。所以,我們怎麼看事情,對於事情的感受是如何,就決定了我們會不會感到快樂。 記得四年前在印度的一個小學校當志工,每到午餐時間,小朋友會拿出爸媽為他們準備的午餐盒。他們總會很興奮的跟我分享他們的薄餅,就算裡面可能只有一片,他們可能會吃不夠,卻還是很樂意分享。從他們的眼裡,看到的是一種很簡單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