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一陣子了,期中考也一個個來臨,生活不再單純的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打球、看書、看電影。也顯少開啓網誌頁面,寫寫文章、紀錄生活或想法。
這一兩週的生活作息算蠻正常,白天主要是上課,利用空閒時間睡個午覺,晚上練球,之後念個書準備點期中考,上網然後睡覺。偶爾會忙裡偷閒的看個電影。
這學期因為修了一門「劇情電影賞析」的通識課。發現自己接觸電影的時間比以往多了許多,以前就蠻喜歡看電影,但一直都沒有持續性的看電影,也有可能是還不夠有熱情吧!然,最近卻好喜歡看電影,有時候會覺得是課堂上老師的要求而看,有時候就是想看,想去看看導演怎麼用鏡頭說故事,看演員怎麼詮釋角色,看看那些或許在自己身邊不會發生的事情。為那些人事物而感動、難過,或是歡喜。
清大在這學期多了很多有意義的演講,像是最近的孫運璿系列演講、通識中心舉辦的「通識講堂」等,幾乎都是我感興趣的題目,但礙於時間,沒辦法參加唉。還有像是夜貓子電影院播放的系列電影,我都好想參加。不過還是別太貪心好,想想,自己還有好幾十年可以活,還有機會慢慢享受、品味人生的哈。
昨天去聽了清大通識中心舉辦的通識講堂其中一個演講—「台灣電影的過去 現在 未來」是由王童導演主講的。王童目前是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系的系主任,也曾經拍過許多電影,在八〇年代時期的台灣。其中像以黃春明小說改邊的《看海的日子》、喜劇《假如我是真的》都是非常賣座的電影,都是那個時代的《賽德克巴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以前不常看電影,也不常去研究電影裡參與拍攝的人員,都不知道這些事情,最近常接觸之後,或許知道的東西多些。
王童導演在這場演講裡,主要是談台灣電影的發展,就如他下得標題,談了許多幾時年前台灣電影的生態,而後帶到現在台灣電影趨勢,一些當紅的電影,台灣電影的優勢和劣勢、危機,和大陸電影相較之下我們的特色等。最後講了電影未來的走向,以及為全球電影市場做了些許的分析。
他說,電影在以前的台灣,是屬於八大行業之一,娛樂性質居多。那時的電影多以民間故事為主題,也就是發生在人們四周的事情。後來,日本人統治台灣,台灣電影也漸漸日本化,拍攝主題多受日本文化影響。慢慢的,走向以愛情故事為主,但這類東西一多,觀眾看膩了,變也覺得厭倦,歌仔戲開始取代戲院。
一直到國民政府統治台灣,因為政府推動國語而興起了國語片,那時期有許多到日本留學的台灣攝影師,畢業後回國,一起為台灣的電影事業工作。由於瓊瑤小說的翻拍等,台灣電影再度盛行,甚至還賣到東南亞,那時後稱作南洋。它變成了一個很好賺錢的事業,因此,黑道變進入了,大量的拍電影,電影的品質只好下滑,這變助長了電視劇的興起,那是剛出現電視的時期。
眼看這樣像是病了的電影生態,電影人只好到香港發展,他們開始在香港拍攝武俠片,也捧紅了一些明星像是李小龍這樣的人物。和以往很不同的武俠片又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這次的市場更是擴及到全球。然而,這樣單一形態的作品畢竟無法生存太久,電影因為沒有文化內涵,觀眾看完後感到空虛,沒能引起共鳴,沒有過多的人性反思,電影又開始沒落。而這次,是一路沒落到今日。將近十五到二十年的時間。
王童導演還談到了關於電影的內涵。他說,電影就是一種文化,是一個文明的代表。就像美國好萊塢電影,我們在看了他們的電影後,總會嚮往著美國的生活、文化等。電影是首先深根人們內心的,不像小說,電影超越小說的是它是一種視覺,是動態的,是用鏡頭說故事,而不像小說的文字。有時候,看看某個國家哪些電影會賣座,變能從中知道那國的國民素質。
「台灣電影最大的優勢就是台灣人有創意,又聰明,會利用槓桿原理,用小成本,拍出有質感的電影。台灣不缺導演人才,但非常缺製片、編劇。然,最大的危機卻是,我們總是捧紅了很多小人物,而後便被其它國家買走,《那些年》裡的兩個主角。」導演大大呼籲我們如果對電影製片有興趣,不仿嘗試看看。是說,我跟本連製片再幹麻都不知道阿:(
「大陸電影總被框架框住,師生戀不能拍、壞警察不能拍、鬼不能拍,大陸電影只好倒退走拍歷史,他們拍《白蛇傳》、拍《孫悟空》」聽起來真有些好笑,全場聽眾聽到這裡也不約而同的笑了出來。「大陸電影盡是一堆加法。怎麼說呢?他們總是砸大錢,請來了很多大明星加上大導演加上大佈景加上大特效加上許多大字頭的東西。每拍一部電影,動輒數億,大家都在比賽誰花的錢多,誰的票房好。那是種很空虛的東西,沒有內涵的。」王童導演對大陸的電影也有些憂心,但說起來,他好像有些貶低大陸電影,然後凸顯了台灣電影,台灣人的好。不過,或許事實就是如此。
「美國歷史只有兩百年,好萊塢電影根本沒有歷史可以拍,頂多就是歐洲希臘羅馬。他們往前走,拍未來,拍科技,搞特效。到現在遇到了『沒有故事可拍』的危機。但是,好萊塢電影就像7-11的麵包,雖然不好吃,但他的通路極廣,還是可以大賣。美國就是隻肥貓阿」是阿,我們還是常常看他們的電影,看那些電影明星帥哥美女,看那些很有看頭的特效。
「歐洲的電影超越了一般人看得電影,他們已經到達了電影藝術。不再只是很淺顯易懂劇情、文字和對白。歐洲人從小變受藝術的熏陶,小時候就看到建築、看畫、聽音樂劇,他們有的是遠遠高於我們的藝術欣賞力。」
「現在慢慢再興起的電影國家有:泰國、印度。泰國從拍鬼片開始,他們有最好的拍攝現場,製片公司;印度電影受《貧民百富翁》影響,人們開始注意印度文化後,到現在《三個傻瓜》的賣座。它是以一種很輕鬆的態度,夾雜著唱歌跳舞,訴說著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教育制度。他們的電影很特別,也很好看的。」
王童導演的精彩演講,讓我對電影有更深一步的瞭解,原來台灣人一直都很愛看電影,喜歡上戲院,看那些灑狗血的劇情,愛情劇,然後慢慢的有些內涵的影 片,反思過去的。台灣電影曾經沒落過,也慢慢再興起,從這個暑假的兩部電影《賽德克巴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開始。讓我知道原來魏德聖是因為 太不會算錢,所以一部四億就可以拍好的電影他花了七億。原來可以以四百萬的成本拍出三四千萬票房的電影。原來現在台灣有三十幾部電影正在拍攝。原來在台灣 電影市場是很缺製片的。
「慢慢興起的台灣電影事業,就看之後的《星空》、《痞子英雄》的表現。」好想去瞧瞧這兩部台灣電影,如果有時間的話。
這一兩週的生活作息算蠻正常,白天主要是上課,利用空閒時間睡個午覺,晚上練球,之後念個書準備點期中考,上網然後睡覺。偶爾會忙裡偷閒的看個電影。
這學期因為修了一門「劇情電影賞析」的通識課。發現自己接觸電影的時間比以往多了許多,以前就蠻喜歡看電影,但一直都沒有持續性的看電影,也有可能是還不夠有熱情吧!然,最近卻好喜歡看電影,有時候會覺得是課堂上老師的要求而看,有時候就是想看,想去看看導演怎麼用鏡頭說故事,看演員怎麼詮釋角色,看看那些或許在自己身邊不會發生的事情。為那些人事物而感動、難過,或是歡喜。
清大在這學期多了很多有意義的演講,像是最近的孫運璿系列演講、通識中心舉辦的「通識講堂」等,幾乎都是我感興趣的題目,但礙於時間,沒辦法參加唉。還有像是夜貓子電影院播放的系列電影,我都好想參加。不過還是別太貪心好,想想,自己還有好幾十年可以活,還有機會慢慢享受、品味人生的哈。
昨天去聽了清大通識中心舉辦的通識講堂其中一個演講—「台灣電影的過去 現在 未來」是由王童導演主講的。王童目前是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系的系主任,也曾經拍過許多電影,在八〇年代時期的台灣。其中像以黃春明小說改邊的《看海的日子》、喜劇《假如我是真的》都是非常賣座的電影,都是那個時代的《賽德克巴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以前不常看電影,也不常去研究電影裡參與拍攝的人員,都不知道這些事情,最近常接觸之後,或許知道的東西多些。
王童導演在這場演講裡,主要是談台灣電影的發展,就如他下得標題,談了許多幾時年前台灣電影的生態,而後帶到現在台灣電影趨勢,一些當紅的電影,台灣電影的優勢和劣勢、危機,和大陸電影相較之下我們的特色等。最後講了電影未來的走向,以及為全球電影市場做了些許的分析。
他說,電影在以前的台灣,是屬於八大行業之一,娛樂性質居多。那時的電影多以民間故事為主題,也就是發生在人們四周的事情。後來,日本人統治台灣,台灣電影也漸漸日本化,拍攝主題多受日本文化影響。慢慢的,走向以愛情故事為主,但這類東西一多,觀眾看膩了,變也覺得厭倦,歌仔戲開始取代戲院。
一直到國民政府統治台灣,因為政府推動國語而興起了國語片,那時期有許多到日本留學的台灣攝影師,畢業後回國,一起為台灣的電影事業工作。由於瓊瑤小說的翻拍等,台灣電影再度盛行,甚至還賣到東南亞,那時後稱作南洋。它變成了一個很好賺錢的事業,因此,黑道變進入了,大量的拍電影,電影的品質只好下滑,這變助長了電視劇的興起,那是剛出現電視的時期。
眼看這樣像是病了的電影生態,電影人只好到香港發展,他們開始在香港拍攝武俠片,也捧紅了一些明星像是李小龍這樣的人物。和以往很不同的武俠片又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這次的市場更是擴及到全球。然而,這樣單一形態的作品畢竟無法生存太久,電影因為沒有文化內涵,觀眾看完後感到空虛,沒能引起共鳴,沒有過多的人性反思,電影又開始沒落。而這次,是一路沒落到今日。將近十五到二十年的時間。
王童導演還談到了關於電影的內涵。他說,電影就是一種文化,是一個文明的代表。就像美國好萊塢電影,我們在看了他們的電影後,總會嚮往著美國的生活、文化等。電影是首先深根人們內心的,不像小說,電影超越小說的是它是一種視覺,是動態的,是用鏡頭說故事,而不像小說的文字。有時候,看看某個國家哪些電影會賣座,變能從中知道那國的國民素質。
「台灣電影最大的優勢就是台灣人有創意,又聰明,會利用槓桿原理,用小成本,拍出有質感的電影。台灣不缺導演人才,但非常缺製片、編劇。然,最大的危機卻是,我們總是捧紅了很多小人物,而後便被其它國家買走,《那些年》裡的兩個主角。」導演大大呼籲我們如果對電影製片有興趣,不仿嘗試看看。是說,我跟本連製片再幹麻都不知道阿:(
「大陸電影總被框架框住,師生戀不能拍、壞警察不能拍、鬼不能拍,大陸電影只好倒退走拍歷史,他們拍《白蛇傳》、拍《孫悟空》」聽起來真有些好笑,全場聽眾聽到這裡也不約而同的笑了出來。「大陸電影盡是一堆加法。怎麼說呢?他們總是砸大錢,請來了很多大明星加上大導演加上大佈景加上大特效加上許多大字頭的東西。每拍一部電影,動輒數億,大家都在比賽誰花的錢多,誰的票房好。那是種很空虛的東西,沒有內涵的。」王童導演對大陸的電影也有些憂心,但說起來,他好像有些貶低大陸電影,然後凸顯了台灣電影,台灣人的好。不過,或許事實就是如此。
「美國歷史只有兩百年,好萊塢電影根本沒有歷史可以拍,頂多就是歐洲希臘羅馬。他們往前走,拍未來,拍科技,搞特效。到現在遇到了『沒有故事可拍』的危機。但是,好萊塢電影就像7-11的麵包,雖然不好吃,但他的通路極廣,還是可以大賣。美國就是隻肥貓阿」是阿,我們還是常常看他們的電影,看那些電影明星帥哥美女,看那些很有看頭的特效。
「歐洲的電影超越了一般人看得電影,他們已經到達了電影藝術。不再只是很淺顯易懂劇情、文字和對白。歐洲人從小變受藝術的熏陶,小時候就看到建築、看畫、聽音樂劇,他們有的是遠遠高於我們的藝術欣賞力。」
「現在慢慢再興起的電影國家有:泰國、印度。泰國從拍鬼片開始,他們有最好的拍攝現場,製片公司;印度電影受《貧民百富翁》影響,人們開始注意印度文化後,到現在《三個傻瓜》的賣座。它是以一種很輕鬆的態度,夾雜著唱歌跳舞,訴說著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教育制度。他們的電影很特別,也很好看的。」
王童導演的精彩演講,讓我對電影有更深一步的瞭解,原來台灣人一直都很愛看電影,喜歡上戲院,看那些灑狗血的劇情,愛情劇,然後慢慢的有些內涵的影 片,反思過去的。台灣電影曾經沒落過,也慢慢再興起,從這個暑假的兩部電影《賽德克巴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開始。讓我知道原來魏德聖是因為 太不會算錢,所以一部四億就可以拍好的電影他花了七億。原來可以以四百萬的成本拍出三四千萬票房的電影。原來現在台灣有三十幾部電影正在拍攝。原來在台灣 電影市場是很缺製片的。
「慢慢興起的台灣電影事業,就看之後的《星空》、《痞子英雄》的表現。」好想去瞧瞧這兩部台灣電影,如果有時間的話。
留言
張貼留言